一只羊就是一棵“摇钱树”,一圈羊就是一个“小银行”。近年来,我省大力组织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以一家一户小群体,千家万户大规模,强势突破建设牛羊产业大县。在全国羊存栏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我省饲养数量保持快速增长,全国的位次提升到第5位。基本形成了河西、中部、南部三个肉羊产业集群,养羊成为拉动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支柱产业。
小群体大规模
金秋九月,行走在乡村山间,错落有致的畜舍,长势喜人的紫花苜蓿,膘肥体壮的牛羊,满脸喜悦的养殖户,无不彰显着甘肃发展现代草畜产业给干旱山区带来的勃勃生机。
眼下正是秋收时节,会宁县老君乡沙寨村上川社侯学关心的不是庄稼收成,而是羊肉价格和养殖技术。
2010年,侯学在牛羊产业大县建设资金的帮助下,建起了肉羊养殖场,经过连续3年的发展,基础母羊达到100只以上,年出栏400只左右,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占家庭总收入的90%以上。
侯学说,养羊比打工和种地都要划算,如今家庭主要收入就靠养殖。
同样,太平镇青江驿村上街社的姚憬2011年建场养牛,牛场主要由父子二人经营管理,临时雇工1人,养殖方式以短期育肥为主,2012年出栏肉牛62头,纯收入20万元以上,2013年出栏100头以上,纯收入近40万元。
“户均十只羊,轻松奔小康”。走进我省另一个肉羊养殖大县安定区,到处可以看见这样的宣传标语。
安定区香泉镇养殖一条街上,养殖大户们正忙着收购,青贮玉米秸秆。走进马英的标准化养殖场,他正忙着青贮玉米秸秆。马英最早养殖肉羊是从几只放羊开始起步的,在牛羊产业大县建设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如今发展到了300多只,年收入10多万元,已经迈入了小康水平。
在安定区,不仅有像马英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农户养殖肉羊,还有一大批肉羊养殖企业。定西旺盛养殖有限公司由最初的200只母羊起家,发展至今存栏母羊800多只,年出栏肉羊达到2000多只,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万元。
会宁、安定只是我省肉羊养殖大县的缩影。
近年来,在全国羊存栏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我省饲养数量保持快速增长,在全国的位次提升到第5位。2013年,我省肉羊存栏突破了3100万只,肉羊产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生产方式由散养向养殖小区加快转变。全省规模化肉羊养殖场(小区)发展到2000多个,基本形成了河西、中部、南部三个肉羊产业带和陇东山羊产业带。
目前,全省肉羊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比重超过15%,同时还为150多万农牧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不离土,不离乡,照样奔小康”、“家有三十只羊,三年一座小楼房”,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真实写照。肉羊产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拉动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支柱产业。
资源优势助推产业优势
我省位于黄河上游,千差万别的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草畜生态资源,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发展草食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甘肃的资源禀赋和现实基础看,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省农牧厅副厅长姜良介绍说,从需求看,近年来牛羊产品价格高位运行,需求量越来越大。从供给看,发展中国家牛羊肉及奶类产量正在大幅增加。国内经济发达省份由于城镇化步伐加快,养畜数量在逐年减少,另一方面,一些牧区省份由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已逐步压缩草场载畜量。我省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农区饲草资源丰富,这给肉羊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在农民眼里,养殖肉羊最大的优势是遍地的饲草。马英发展养羊最初的想法是家里的玉米秸秆用不完,于是想到养几只羊来消化,没想到如今发展成了一家人致富的产业。
安定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冯强介绍说,安定区饲草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可利用天然草原、紫花苜蓿、玉米秸秆等200多万亩,年产饲草170多万吨,可确保100万只基础母羊饲草供给。
目前,全省天然草场面积2.68亿亩,居全国第五位。全省人工种草留床面积2200万亩,饲草产量达到850万吨。近几年,随着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全省农作物秸秆、糠麸等饲草料资源量达到3500多万吨。这为发展草食畜牧业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10-29/3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