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广西瓢里镇:返乡创业他点亮了大山的“致富灯”


 

为生态养猪,吴彦财还种了很多红薯。

为生态养猪,吴彦财还种了很多红薯。

吴彦财在冲洗猪圈。

吴彦财在冲洗猪圈。

  “80后”返乡农民工吴彦财出生于龙胜各族自治县瓢里镇平岭村水圳寨,一个海拔600多米、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的小山村。十五六岁时,他便跟着“进城大军”南下到广州打工。8年后毅然回家创业,4年时间,他先后养兔、土猪等牲畜并卖上了好价钱,年收入近10万元。在一个人均收入不足3500元的小山村,吴彦财无疑是那颗最耀眼的星星。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带着村里的村民一起搞生态养殖,形成规模,打出品牌,共同致富。

  星星之火,点亮大山深处

  近日,记者一行三人从瓢里镇出发,一路颠簸,环山而上,山脚到村里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40分钟后到达寨口,一下车,刺骨而清新的山风吹来,凉飕飕的却又让人心旷神怡。沿着村间的石板路往前走,两边都是龙胜少数民族固有的两三层木楼,穿过一片小竹林,我们见到了吴彦财本人,个子不算高,笑的时候露出一排洁白整齐的牙齿,见记者要给他拍照,他显得十分羞涩。

  走进养猪场,猪栏一个个整齐地隔开,吴彦财告诉记者,因为刚开始做的时候,钱不够,整个养猪场都是他自己一砖一砖砌起来的,这样节约成本,可以腾出多一点钱购买猪仔。第一批他买了12头猪仔,刚好碰到好价钱,第一批出栏的时候就赚了七八千元钱,把吴彦财高兴坏了。就是从那时候起,吴彦财选准了自己的创业路。因为买猪仔的成本高,每斤猪仔要15—18块钱,而生猪出栏的价格为8—9块,他也尝试着买100斤左右的大猪回来养殖,可由于养殖技术、防疫技术都不到位,病死了两头,结果一分钱没赚。

  那段时间,吴彦财一直没睡好觉,白天黑夜地思索怎么样才能把这条路走稳、走好来,绝对不能就这么放弃了。一是要自己学好猪场的护理防疫;二是看准市场的趋势,农产品就是要“绿色”、要“土”。

  找准方向后,吴彦财便去书店买了很多关于养殖防疫的书籍跟书本学习。可对于一个初中一年级都没念完的人,书中有太多的生僻字和名词是他不懂的,更别说一些专业术语了。可他丝毫没有气馁,还专门买了《现代汉语字典》一个个字地查,一个个词地理解,遇到专业术语就抄下来向镇里畜牧站的技术人员请教。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养殖培训班。经过近半年的苦读加实践,吴彦财不仅掌握了猪防疫和猪常见病治疗的一套方法,还制定完善了自己的创业路。

  他铆足干劲,打起精神,向银行贷款两万块钱,买了15头小母猪和20只猪仔,每天早上天刚擦亮就起来打扫猪圈,给猪喂食,为了确保猪肉的品质足够“土”,他宁愿出栏慢点,也要保证肉的品质。他种植了一亩多的红薯、三亩多的构树,饲养猪主要就是喂食红薯、玉米和菜叶子。皇天不负苦心人,一批批健康的土猪出栏了,由于肉质鲜美、嫩甜,回头客极多,小吴的猪渐渐打响了名气,销售渠道越来越广,销量越来越大,收入越滚越多。

  吴彦财的成功,无疑给这个宁静的村庄注入了活力,给一直在摸索致富的村民们照亮了前方。

  大山里的返乡创业第一人

  从猪场出来,在小吴的盛情邀请下,我们来到了他家,这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木楼,一楼还养着十几头已经可以出栏的土猪,不远处整齐堆着很多红薯和从地里摘回来的菜叶子。小吴的母亲见我们来,用侗话热情欢迎我们。

  吴彦财所在的平岭村地处偏僻,全村613户,2100多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是龙胜“十二五”期间扶贫整村推进村。而他所在的寨子水圳有50多户人家,差不多200人,全部都是侗族,村民靠种田和柑橘维持生计,收入微薄,生活清贫,像吴彦财这种年纪的有三十几个人,没有一个留在家中,全部外出打工了。

  当记者问,你当初为什么那么小年纪要出去打工,现在又选择回家创业时,吴彦财沉思了一会儿,眼中蒙上了一层雾:“我读初中那时应该是1998年,家里很穷,每个星期我从家中背一袋米和五毛钱,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镇上去念初中,别说吃好,吃饱都难,经常晚上饿得受不了,后来就没念下去了。”他在说这话的时候看了看一旁做家务的母亲,特别小声,怕母亲听到会难过。吴彦财不是村里唯一一个因为家里穷而没有把书念下去的,村里近七成的同龄人都是因为家里穷,尽管学校免了学费,却依然支付不起每星期15元的生活费,因而还是上不了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红薯 养殖基地 猪肉 畜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