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岗子乡马营子村依据土壤、交通、通信等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种植西甜瓜产业,仅西甜瓜一项就占全乡经济总产值的20%。
致富故事:
几年前,老实巴交的穆立军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在自家的土地上种着单一的粮食作物,一年到头累够呛,挣到手的钱要供孩子上学,要给老人看病,省下的钱也就够个年吃年用,刚过而立之年的穆立军被生活的重担压的显老了许多。正当这时,村党支部书记孙喜彬来到了他家。乡里要发展西甜瓜,孙喜彬给他介绍了种植西甜瓜的优势条件,帮他分析了市场行情,穆立军的心动了,说干就干,穆立军发挥了年轻人特有的干劲和冲劲,一口气就种植7亩半4个大棚的西瓜,经过科学的种植和细心的培育,一年下来纯收入就达到了13万元,比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收入多了近2倍。夫妻俩尝到了甜头,几年下来不但翻修了房子,还买了1台拖拉机、2台私家车,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
兴业路径:
2003年,就任马营子村党支部书记的孙喜彬经过调查走访,他敏锐地发现村里土质以沙土地为主,种植粮食作物优势不明显,而利用家门口的特殊土质种植西甜瓜,用农副产品带动粮食作物,才能让农民真正的发家致富。孙喜彬算了一笔账,1公顷玉米卖不上7000元,而种一亩地西甜瓜能卖两茬,收入在15000元左右,而且一个大拱棚的成本在1000元左右,种植西甜瓜都使用有机肥,成本上大大降低,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为了解决村民的顾虑,他就把自家的土地变成了实验田,带领村干部到各家各户做思想工作。在他的耐心开导下,渐渐地,村民开始种植西甜瓜。看见种植西甜瓜的农户腰包鼓起来了,其他还在观望的农户马上着手准备,第二年也种上了西甜瓜。在孙喜彬的带动下,村民几乎家家都开始种起了西甜瓜,在科学的种植、细心的管理下,马营子村的棚膜西甜瓜比大地的瓜早接20天,而且每户瓜农都使用自家配的无公害的有机肥,这样种出来的瓜又甜又起沙。但是又有一个问题摆在马营子村老少爷们的面前,那就是怎么样才能打开销路。过去粗放型种植西甜瓜,销售方式是瓜农开着农用车把瓜放到市场去卖,或者是边走边卖,但是这种销售方式就会使马营子村棚膜西甜瓜的价格大打折扣,瓜农李宝金想到了一个办法,经过沟通他把自家的西甜瓜送往各个水果超市,只收取成本价,让各个超市试卖,没想到反响特别好,各家超市纷纷打电话来,这家定500斤,那家定1000斤,而且价格上比一般的瓜要贵上1元钱,短短的几天时间,李宝金家的西甜瓜就销售一空,数着自己靠着智慧赚到的钱,李宝金心里乐开了花。看到李宝金的办法好,瓜农们纷纷效仿,更有的瓜农联系到了外地的客商,一车一车的西甜瓜被运到了白城、呼和浩特、松原、长春、吉林、大庆、哈尔滨。现在,瓜农们再也不用为销路而犯愁了。
孙喜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说:“艰难的时期总算过去了,他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累没白受,老百姓就是看到实惠才会脚踏实地的跟你干,说实在的,农民挣点钱不容易啊,我理解他们。”现在的马营子村,一眼望去,全都是整整齐齐的大拱棚,马营子村从2003年开始发展棚膜园区,现在园区内共有大棚210栋,暖棚38栋,大棚种植面积也扩展到13公顷实现年产值380万元。2011年被省农委确定为省级棚膜经济园区。
为了进一步发展这一产业,使其成为优势产业,红岗子乡政府积极为瓜农请农业局的专家对瓜农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讲座,引进新品种,扩大销售渠道,建设旺季批发市场,成立了西甜瓜生产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而且还为西甜瓜注册了名为“红岗子”牌商标,进行包装销售,无偿为路边销售摊位定制带有“红岗子甜瓜,香飘千万家”字样的太阳伞,红岗子牌甜瓜连续多次被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评为品牌产品。乡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能人带动等形式提高农民对西甜瓜的认识,鼓励农民在沿路两侧种植西甜瓜,现在全乡建有瓜菜大棚596栋,其中暖棚56栋,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甜瓜生产基地。
发展图景:
马营子村将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扩宽销售渠道,力求达到双赢互利。
相关链接:
2013年,全市西瓜种植面积7万亩,总效益4.4亿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3-19/5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