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宽敞明亮的标准化棚圈里,几十头黑白花奶牛正吃得津津有味,旁边稍大的方格里,两头牛犊正在老牛身边吃奶。
走进新疆尼勒克县乌拉斯台乡直属村养殖大户王海明家,一幅标准化棚圈内老牛舐犊图呈现在笔者眼前。近几年,王海明靠着勤劳和胆大,再加上管理科学,舍得投入,已由昔日的普通养殖户成为全县有名的养牛大户,他的家庭养殖场也发展成乡里的良种牛示范基地。
根据体检 缺啥补啥
12月3日,笔者见到王海明时,他正和妻子以及三名雇工粉碎饲料,白皙的脸上挂满了汗水。说到养牛诀窍,他拉着笔者走进牛棚说,自己每年都要请畜牧专家给自己的牛做一次常规体检,根据结果缺啥补啥,在饲料中添加营养配方。尽管成本高了,但他的牛总比别人的肥,而且出栏快,比较一下还是挺划算。
把牛像人一样对待
王海明告诉笔者,他的牛,之所以养得好,除了跟牛吃的饲料有关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把牛像人一样对待,即实行人性化管理。他说:“我给每头牛都起了名字,还分别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在牛棚中笔者看到,每头牛耳朵上都戴着一个铜圈,上面写着“大黑”、“黄虎”样的汉字或是“1”、“2”等序号。“给牛起名字方便管理,哪头牛有啥毛病,平时喂养该注意啥;哪头牛病了,用啥药了;哪头牛怀孕了,啥时候生产,都记录下来,以便对症下药,出栏的时候也便于定价。”他说,他的奶牛产奶量比别人家的多。一头牛每天实际能挤18公斤左右,但他尽量多给小牛犊留些。他说:“养牛就像两口子养一个娃娃,娃娃长得结实,大人也少操心,否则它就会跟你过不去,让你得不偿失。”
有规模才有大效益
据乌拉斯台乡乡长移三泰介绍,王海明养牛从刚开始的17头土种牛发展到如今的300头,可是花了许多力气和心血,这几年光搞现代化棚圈就投入二十几万,碰上市场低谷也搭进去不少。王海明自己也说,为壮大自己的养牛事业,确实投入很多,但他觉得值。他这几年年均收入都在30万元以上,仅牛奶收入就在七八万元。
“养的东西再好,价格不行也等于白忙一场,我们农民要想不吃亏,干出自己的事业,必须要有与市场周旋的勇气和胆量。”说这话时,王海明的脸上写满了自信。
临走时,直属村支部书记曹石磊说,王海明准备承包一块1000亩的夏草场,明年在山上再搞一个新疆褐牛养殖点。另外他联系了州上的畜牧专家,准备近期到村里授课并现场指导,还要组织全乡的“牛倌”开展一些养牛诀窍、疫病防治、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交流活动,以便使全乡的养牛事业能尽快步入正轨,让更多的人靠养牛过上红火日子。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12-10/32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