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艳是滨海新区大港小王庄镇农民,她潜心研究大棚种植,闯出了一条创业致富,并创立了李官庄蔬菜品牌,发展专职蔬菜销售经纪人100人以上,带动500多名村民学习技术、发展蔬菜大棚,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在大港小王庄镇李官庄的蔬菜大棚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大棚女状元”徐桂艳。今年37岁的她,一头短发,红扑扑的脸上总是带着笑意,说话声音不大但干脆利索。徐桂艳告诉记者,1999年她刚结婚,家庭却突发危机。由于跑长途货运的丈夫遭遇车祸,不但维持家庭生计的大货车报废,还欠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为维持生计,他们夫妻二人外出打工,经过几年的打拼,他们不但还清了债务,生活回到了正轨,也渐渐有了些积蓄。2009年,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新农村的建设,让徐桂艳周围的生活环境悄然间发生了变化,看着新出现的观光农业、生态种植等等,让徐桂艳心动起来,萌生了种大棚的想法。徐桂艳说:“我丈夫就给我点钱干点什么,我就想说要不然种点大棚,一开始种的都是露天的,就在李官庄村盖了十九个大棚。当时的想法是盖好后,租出去。盖好之后我主意就转变了,就跟我丈夫说,要不咱们还是自己干吧。”
然而,盖大棚容易,种植可就难了。在这一行上,徐桂艳可真是零基础。徐桂艳就和村里的几个好姐妹一起摸索着自己种大棚。徐桂艳说:“前期我们就是查电脑和看书,尤其是茬口还是棚里的湿度和温度。就摸索着干了起来。早上去的特别早,比别人付出辛苦要多得多。”
虽然辛苦,但是上天也好像特别眷顾这些吃苦耐劳的女人们。大棚的蔬菜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看着即将收获的果实,徐桂艳说不出的高兴。音频:蔬菜从种植到收获始终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姐妹们心里特别高兴,心里就想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可是,就在徐桂艳种植的无公害蔬菜即将出棚时,一场病虫害让她们的心血全部落空了。现在讲起当时的经历,徐桂艳还是惋惜万分。音频:到了收获的时候我就告诉姐妹们主意温度湿度,控制好了,我就出去联系车辆,收获的蔬菜咱们得运出去,卖出去才能换到钱,我就在外边呆了三四天,等回来一进棚感觉就不一样了。
十九个大棚里的蔬菜因为病虫害,全部枯萎。这样一来不仅赔上了几十万的贷款,大家们的辛苦也都白费了,一起合作的姐妹们也开始埋怨徐桂艳。徐桂艳先是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还上欠款,没有想到,面对大家的不信任,倔强的徐桂艳选择了继续将种大棚这条路走下去。徐桂艳说:“我跟姐妹们打包票。咱从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来。我就不顾家人的反对又开始在外面借钱,亲朋好友都借遍了。打包票,不管是赔是赚,我借的钱一年内肯定还清。我就想从新开始。”
这场挫折让她深切感受到,仅照搬书上的知识和别人的经验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实际,科学运用种植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区的大棚种植方法。因此,徐桂艳各处拜师求艺,到山东、河北学习种植技术,或交学费、或以工代酬,遇到技术保密不愿教的,她软磨硬泡拉关系。通过专家指导和自己不断学习摸索,总结出一套实用的种植方法。同时徐桂艳意识到光是靠自己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因此她想到了找政府帮忙。小王庄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王东说:“我们看到她这么热情,也想法设法的帮助她,我们积极联系了农科院,蔬菜站等部门,为她提供技术服务。从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请来了刘淑亭教授马红英老师,两位老师现场会诊。”
有了专家的技术支持,徐桂艳更加有干劲了。徐桂艳说:“开展了田间课堂,我又学了不少的东西,我们种第二茬选的都是优良品种。就是整体正规划的种植。”
第一次的轻率让徐桂艳遭遇了滑铁卢,第二次的重头再来,让准备十足的徐桂艳收获了成功。大棚的丰收正赶上销售的旺季,每个大棚纯收入一万五千元。掘到了一桶金,还清了之前的欠债,徐桂艳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扩大大棚的规模,把村里的设施农业壮大起来。徐桂艳说:“因为村里的企业少,农民都在家里坐着,咱们如果把设施农业搞起来之后,不单咱能建大棚,邻居都可以建大棚,带领姐妹们赚点钱,都富起来。”
在徐桂艳的带动下,村民们都开始经营蔬菜大棚。2011年徐桂艳筹资一千多万元,建立了占地60亩的“盛博源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和占地50亩的李官庄蔬菜交易市场,形成种苗供应、技术服务、农户种植、储藏保鲜、市场交易、物流配送的设施蔬菜产业链。随后,徐桂艳还在大棚设就业点,让同村及邻村妇女到大棚就业。小王庄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王东说:“她提出建立合作社的想法我们非常支持,不但可以自己致富,还能带领大家致富。我们首先和天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合作,申报了设施蔬菜标准化服务平台项目和设施蔬菜农机化推广项目,更好的打造盛博源这个品牌和李官庄设施农业园区品牌。”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11-04/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