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内蒙古乌兰察布:小土豆成为富民兴市的“金豆豆”


 

  深秋时节,商都县小海子镇下井村马铃薯种植区内,马铃薯收获机不停地将一陇一垄的马铃薯翻出地面,跟在后面的农民工立即进行分装,地头上停着来自各地预约收购的车辆,一派繁忙景象。今年,下井村种了2000亩马铃薯,平均每亩纯收入800元左右,全村仅马铃薯一项户均纯收入1.5万元。“又是一个丰收年!”村支部书记范东笑着说。

  乌兰察布市“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然而恶劣的自然气候恰恰适合优质马铃薯的生长。近年来,乌兰察布市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把马铃薯作为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育,现在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种薯、商品薯生产和鲜薯加工基地,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6%。2009年,乌兰察布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如今,土豆(马铃薯的俗称)不仅是当地农民致富的“金豆豆”,还成为产业兴市的大产业。

  被“小土豆”改变的农民生活

  商都县小海子镇马官梁村的梁玉民今年种了300亩马铃薯,他算了一笔账:平均亩产5000斤,每斤卖8毛左右,刨去租地费用、种子、化肥、人工,运输等成本,每亩地利润能达到800元。“以前种土豆是口粮,现在刨出来就成了‘金豆豆’!”他兴奋地说。

  像梁玉民家一样,如今“小土豆”不仅改变着“中国薯都”千千万万农民的生活,也推进着当地固有的生产模式。四子王旗的刘燃闻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1000亩马铃薯,由于他引进了覆膜种植、喷灌等新技术,每亩比普通水地增产近一千斤。告别小打小闹的散种,规模化种植向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产业展现了一条康庄大道。

  “小土豆”还盘活了另一个行当——农民经纪人。据介绍,乌兰察布市现有28个马铃薯营销协会,200多名马铃薯经纪人,形成了10万人的销售、运输大军,参与马铃薯营销的人员每年高峰期达15万人。从“泥腿子”蜕变的农民经纪人,为“小土豆”打开了北京、天津、东北、江浙等20多个省市及俄罗斯、蒙古、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市场,每年实现产值20多亿元。

  产量有了保障,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产业逐渐升级。当地引进的一大批马铃薯加工企业,在迅速提高马铃薯产品加工转化水平的同时,也为农民吃了“定心丸”,种出的马铃薯不用再为销售犯愁。而且,很多青壮年农民在就近的企业找到工作,开始融入崭新的城镇生活。

  来自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局的统计显示,目前这个市农民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为1500元左右,占到种植业收入的53%,占农牧民纯收入的30%。

  据了解,近年来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鲜薯总产400万吨,在全国地区级位居第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内蒙古自治区的近二分之一,约占全国马铃薯年平均种植面积和产量的6%。到2020年将保持到450万亩的规模,种薯基地稳定在150万亩,商品薯面积稳定在300万亩。

  新品种新技术促马铃薯“量、质”双丰收

  据介绍,乌兰察布市每年外销马铃薯20多亿公斤,其中10亿公斤为马铃薯种薯。

  2008年,乌兰察布市注册了“图木苏”(蒙古语,意为马铃薯)产地标识和“敕勒川”商标。2011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乌兰察布马铃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巩固了“中国薯都”的地位。与此同时,察右后旗的“富奇”牌马铃薯、察右中旗的“布连河马铃薯”、商都县的“赛勿素马铃薯”等品牌马铃薯在全国各地形成固定市场,以品质优良、绿色无污染深受客商青睐。

  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局总农艺师赵美丽介绍,为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保持马铃薯的品质优势,乌兰察布市对良种的补贴率达到80%以上。从2004年至今,共补贴资金8460万元,累计实施面积90万亩。据测算,应用良种的地块增产幅度平均达到28%,有的地块达到69%。

  梁玉民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里都用上了喷灌圈,灌溉全程自动化,既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了现有地下水资源,又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单产水平显著提高。

  商都县农牧业局总农艺师郝步珍说:“按照传统的种植方法,水浇地马铃薯亩产在1500公斤上下,而喷灌圈内亩产可达2500公斤。”喷灌圈内的马铃薯种植,全部采用了高垄栽培、机械化作业、配方施肥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标准化生产措施,良种、良法和优良设施三配套,保证了马铃薯优质、高产、高效。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喷灌 转化 设施农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