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只有高小文化的人,竟接连发明了酒糟玉米芯栽培猴头等12项食用菌栽培新技术,先后有10余篇专业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1979年,康万芳开始从事食用菌工作,通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成功地摸索出了适合本地区生长、有较好经济效益的黑木耳、平菇、香菇、猴头、黄伞、榆黄蘑、灵芝的栽培方法,特别是近几年,对榛蘑、元蘑等近20个品种的研究又有了新突破。这些品种以产量高、色泽好、口感好、味道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在艰苦的创业实践中,康万芳接连发明了酒糟玉米芯栽培猴头,秸秆、牛粪、稻草、稻壳等农业下角料栽培木耳、双孢蘑、黄伞菇16项食用菌栽培新技术,先后有10余篇专业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他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而培育的具有耐低温、生产周期短的香菇产品,在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播出后,反响强烈,受到同行的赞誉。他的试验成果多次参加了全国各地、垦区各级组织的食用菌栽培经验交流会。康万芳总结出一整套的制菌、生产、栽培、加工、销售的现代科学管理模式,每年带头生产标准菌袋50万袋,年收入达50余万元,每年指导全场发展食用菌生产300万袋,周边农场(地方)也纷纷请他前往指导授课,成为该地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大王。
1979年,康万芳在当时的八五三农场二分场综合厂认识了食用菌这份新兴产业,并开始了食用菌种植的尝试。1984年,因菌经验不足、技术不过关,加之食用菌产业受到市场冲击,他背上了5万元的债务。面对种植同伴们的纷纷改行,骨子里有股倔强性格的他,更加坚定了信念。
1991年,二分场综合厂倒闭了,妻子也下岗了,康万芳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就在此时,农场举办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学习班,让康万芳对食用菌产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食用菌搞好。他认真总结经验,翻阅了大量食用菌种植的资料。
为了尽快打开食用菌栽培技术大门,他自费到牡丹江、哈尔滨等地拜师学艺,结果是花了路费未取真经,无获而归。从那一时刻起,他痛下决心,走自己的路子,寻找适合东北地区的食用菌种植方法。探索中,为了采集适合本地区生长的猴头、灵芝等菌种,康万芳背上一书包饼干,钻进茂密的丛林,和太阳同行,与星月同眠,在山中待了10余天,终于寻找到了所需的菌种。
当他像个野人似地从山里回到家时,家人几乎认不出他来了。就是凭着那股子倔劲,康万芳终于在食用菌发展上取得成功,研制出了适合东北地区生长的食用菌菌种。
多年来,他花了上千元购买书籍,写下了十几万字的工作笔记,不仅掌握了各种食用菌栽培技术,而且有些发明属国内首创。他发明的酒糟栽培猴头、树挂摆栽法等技术周期短、收效高,被上海《食用菌文摘》转载,还编入了北京出版的《猴头菌养殖技术问答》,《中国食用菌》也发表了他的论文研究。艰辛的劳动换来丰硕的回报,他不仅还清了外债,而且走上了小康之路,年收入由1994年的6000元增加到现在的30万元。
康万芳的成功带动和影响着周边的职工群众,许多人前来找他拜师学艺,他不管是否认识、是否熟悉,都热情地接待他们,不论工作多么紧张,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接待他们。短短的几年间,前来拜师学艺、靠种植食用菌脱贫致富的人达数百人。他的菌厂也越干越大,现已发展到拥有厂房面积370平方米,年安排下岗人员再就业20余人,年产食用菌50万袋。担任林业公司经理助理以来,在康万芳指导下改建中心菌厂13个、新建食用菌厂8个,并开办食用菌专业班培养技术人才,从外出参观到内部练功,培训技术人员130人。
康万芳将自己多年的生产发明技术全部无偿地教给职工,仅无棉盖体技术和打口器改装刀口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按全场生产700万袋食用菌袋计算可节约成本17万元,节约人工150个,提高工时75天。为了使生产的食用菌袋达到技术标准不出差错,康万芳天天像陀罗一样,在大中小食用菌厂不停地转,对每一道生产环节都要亲自把关,无论谁的菌厂他都视同己出一视同仁严格管理。他深信一点:没有不好的兵,只有不严的将。在他的先律己再严人的带动下,全公司18个食用菌厂从生产到走向正轨,年生产菌袋300万袋。
2008年,八五三农场以康万芳为技术指导完成食用菌新品种3个,其中,采用稻草与牛粪生产的两万袋黄伞菇实验取得成功,年可提高利润10%。研究生产的50万袋刺五加木耳每斤可卖到80元,全年食用菌预计实现经营利润600余万元。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八五三农场“家庭三场”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10-1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