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甘肃定西:“还”得山青水秀农民富


 

  “以前,在山坡地上折腾一年没多少收成,还把人累坏了。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以来,我们在这些地里种上了经济林和果树,还年年领政府退耕还林补助,退耕还林政策确实好!”说起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的好处,漳县马泉乡村民高尕妹感触颇深。

  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漳县抓住政策机遇,鼓足干劲大规模退耕还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一步步改变着漳县的生态面貌。经过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既还得山青水秀,又使得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之路。截至目前,漳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36.4万亩,其中,还生态林10.82万亩、还草0.68万亩、开展荒山造林23.2万亩、封山育林1.7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惠及全县13个乡(镇)的81个村15222户农户68499人。

  千沟万壑变良田

  “过去,我们武当乡农民大都靠在山坡地种田为生,收成很低,也不利于水土保持。自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武当乡梯田化水平明显提高,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新改建的梯田种植药材产量很高,如今,我们已成为漳县党参、黄芪的主产地。”武当乡乡长李永杰告诉笔者。

  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围绕“修梯田――保水土――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的发展思路,依托梯田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加快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大力兴修梯田,为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适时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引进良种,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畜牧业等产业,形成了多业并举、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实现了由零星种植向规模开发、粗放经营向科学管理、出售原料向深度加工、产品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变,使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高标准基本口粮田27748亩。按照市水土保持科研所提供的科研数据分析显示,坡耕地修成梯田后,小麦亩可增产50公斤、增产作物秸秆100公斤,年可增加经济收益402.5万元。小麦实施区退耕农户户均增加基本口粮田面积3.6亩,户均增加粮食产量182公斤,户均增加经济收益530元。

  产业发展新突破

  近年来,漳县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抓点示范,使农民群众由“国家号召退、国家要求培”变为“积极自觉退、主动探索培”。同时,坚持“收缩战线、连片治理、主攻质量、搞出精品”的规划布局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牧则牧的原则,根据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打破乡村界限,积极引导培育后续产业。把退耕还林的实施、后续产业的培育与农村基础建设相结合,实现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在工程实施中严把设计、整地、苗木、栽植、科技、验收、管护“七关”,做到规划设计一片、施工建设一片、苗木确保一片、科技支撑一片、验收合格一片、管护落实一片,并在培育后续产业方面注重示范和引导,从而提高造林和后续产业发展的质量。

  经过多年的努力,漳县通过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的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全县的生态面貌,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增加了退耕农户的收入,基本解决了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截至目前,该县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完成林产品基地建设1.43603万亩,受益农户7514户;完成薪炭林基地建设37500万亩,受益农户6433户;完成补植补造2.12万亩,受益农户4233户;完成农民技能培训5706人,受益农户3576户;完成生态旅游培训534人,受益农户534户。

  开辟致富新天地

  退耕还林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有力地加快了漳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退耕还林成果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区建设工作,把马铃薯、中药材和蔬菜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提出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总体思路,把协会经营与农户生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一提供良种和统一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做到工作措施到村,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服务到人,有效地保证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在项目建设中,各村也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良种应用,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病虫害防治为主的农业新技术培训,使项目村户均有一名科技明白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水平。增强了农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科技保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退耕还林 梯田 马铃薯 水土保持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