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殚精竭虑帮移民致富的倒贴支书


殚精竭虑帮移民致富的倒贴支书

图为:带病工作的村支书张顺江(左),协助村民开发养殖业



  移民工作前,他的体重77公斤,血压为120/90;移民工作结束后,他的体重降至69公斤,血压飙升至165/135,每天必须服用降压药。

  移民工作前,他身体健壮,移民工作结束后时至今日,他的身体一直都非常虚弱,无法干重体力活,因为脑溢血留下的后遗症,右侧上下肢麻痹,走路仍有些不稳。

  从一个敦实的山区汉子到黑瘦的虚弱病人,作为丹江口市均县镇蔡方沟村支部书记,短短三年的移民工作,张顺江都经历了什么?

  每年倒贴四五万元 帮助移民经济转型

  “移民家是搬了,但能不能稳得住,关键是看经济转型能否成功。”

  离均县镇移民新集镇约半小时车程的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沟里,矗立着20余栋移民新居,村头沟口竖着一块巨石,上书“蔡方沟村”,站在村头的山顶上,库区一片碧水尽收眼底,如一块明镜,映着郁郁葱葱的群山。

  村里一半以上移民外迁后,剩下的40多户内安移民绝大多数就集中安置在这里,张顺江就是其中一户。今年47岁的张顺江在这个深山小村当了21 年村官,从2002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有11年。和所有移民一样,张顺江的移民新家为一栋两层楼房,装修极为简陋,一楼客厅连一台电视机都没有。

  张顺江的移民档案记录着如下内容:实物登记补贴款共计23万余元,缴纳房屋差价款11万余元,剩下11万余元。“移民工作这几年,无暇顾及家里的橘园和生产,家里基本上没有什么收入,靠吃前几年经营自家橘园攒下的老本,每年倒贴进四五万元。”张顺江说。

  移民工作结束后,张顺江承包了一个库汊,尝试渔业养殖。“今年就要蓄水了,村里的好桔园大多数都将被淹,村里传统的柑橘种植业是靠不住了,移 民新村的经济必须转型。作为村干部,我得带头。移民家是搬了,但能不能稳得住,关键是看经济转型能否成功。这个压力不比移民搬迁小。”张顺江说。

  移民之前,蔡方沟村的支柱产业是柑橘,全村柑橘种植面积3100余亩,种植大户每年平均收入在8万元以上,一般种植户亦有三五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在均县镇占前。

  移民工作结束后,淹没线以下桔园大多荒废,柑桔行情下行,蔡家沟村面临新的发展瓶颈。张顺江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平常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 从农民的致富经到法律书籍,从养殖技术到经济学,他都广泛涉猎。为此,他没少遭妻子埋怨,说他偷懒,不帮忙干活。有一次妻子一气之下,将他的书烧掉不少。

  但爱看书的习惯,开阔了他的视野,启迪着他的思维。采访中,谈到一些涉农基本的法律法规,他信手拈来。提及养殖业的发展,猪价、羊价、鸡价走势及风险分析,他说得头头是道。

  “作为村干部,你必须什么都要懂一点,不然碰上事情你跟农民解释不清,解释不清你就说不动他。”张顺江说。

  虽然移民工作结束仅一年,但在张顺江的提前谋划下,村里产业转型已渐有起色:村里试种了300亩的油茶和300亩的薄壳核桃,尝试发展新型种植业,发展了200亩的库汊养鱼业,牛、羊、鸡、猪等家畜养殖也在兴起。

  48岁的内安移民罗成明搬迁新家后,拿着数万元移民补偿款不知道干点啥。彷徨之际,张顺江上门了,鼓励他发展养猪业,帮他分析猪价走势,陪着 他满山转悠选址,最后选了一处四面环山的凹地,让他承包建养殖场。目前,罗成明的养殖场大部分已建成,由于资金周转有些困难,虽然猪还没养上,但他今年养 了近1000只鸡,今年下半年即可出笼。张顺江计算着说,“村里也正在想办法,再给他一些支持,帮助他的养猪业早日走上正轨。”

  村民罗勇有厨师的手艺,这些年他一直在外打工,积攒下几万元钱,他舍不得盖房,想回乡创业。张顺江鼓励他养羊,“虽然出栏率不如猪高,但风险 小,不易生病,价格稳定。”去年,在张顺江的鼓励下,罗勇将全部的积蓄拿出,建羊圈,买羊崽,村里将一条有几口小水塘的山沟免费承包给他。目前,罗勇已有 种羊、小羊崽及可出栏羊150多只。“如果按今年出栏数50只来算,他今年的收入就有5万元,成本基本收回。村里给他规划的是经过三五年的滚动发展,规模 达到年出栏1000只,年收入过50万元。”张顺江信心满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柑橘 柑桔 干重 油茶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