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致富新希望景泰县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红枣种植
渠道衬砌
肉牛养殖
温棚一角
出白银北行,公路两侧不时出现一片片规划整齐的农田、一道道水流清澈的沟渠和一座座洁净宽敞的院落,白色的地膜,绿色的庄稼,黑色的柏油路交相辉映,把一个个村庄连起来,俨然一幅画中美景。这里就是景泰。近年来,景泰县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整村推进、劳务输转、科技扶贫、灾后重建、易地搬迁等扶贫开发路子,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一曲曲扶贫开发的幸福乐章。
整村推进推出农村新天地
景泰县地处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处,位于河西走廊东端,为古丝绸之路重镇。自西汉以来,曾三次设县,五置县城。包兰铁路、甘武铁路穿境而过,省道201线、217线、308线等级公路连接数条国道,黄河流经县境112公里,境内有景电一、二期高扬程大型提灌工程,最高扬程达713米。历史文化悠久,区位优势明显。但由于紧邻腾格里沙漠,景泰的自然条件严酷,属甘肃中部18个极度干旱县之一,境内干旱山区、风沙区、盐碱区多,人们生活条件艰苦。所以景泰也是国家六盘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重点县、“三西”专项资金扶持县。
为了帮助贫困区人民尽快脱贫,景泰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改善基础条件、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核心,全县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但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流域性、片带性问题进一步凸现。特别是有限的扶贫资金被分散到各个方面,结果成了“撒胡椒面”,听起来许多地方都有扶贫资金,但因量太小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只有发挥贫困地区的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开发性建设,才能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脱贫致富。”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景泰县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开始尝试整村推进与相应流域、片带整体推进的扶贫模式,在连片区域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相关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实现了项目效益最大化,并逐渐形成了“大扶贫”工作格局。
整村推进整合了各类涉农资金,使原本分散的资金形成了“拳头效应”,合力攻坚,办成了许多以往想办没钱办的大事。五佛乡兴水村由车木峡、水车、新庄三个自然村组成,以前是典型的贫困村,群众居住分散,种植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低下,交通不便,缺水少地。如今,通过县乡政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广泛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从群众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措施,充分发挥整村推进在引导群众参与、综合开发、集中攻坚等方面的优势,为贫困乡村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成功路子。目前,该村大部分群众已住进了整齐划一、宽敞明亮的新房,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自来水接进百姓家,昔日主要依靠劳力过日子的群众,如今大部分都成了种植、养殖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为今后的致富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是五佛乡兴水村,景泰全县的绝大部分乡镇,在整村推进与相应流域、片带整体推进的扶贫模式带动下,正在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输血变造血产业铺就“致富路”
脱贫致富,最终要依靠贫困地区的自身发展来解决;景泰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产业的“造血式”发展来支撑。
景泰县与宁夏接壤,历来有种植枸杞、红枣的传统。但由于多年来都是分散种植,没有形成规模,不易吸引客商,加上交通条件限制,不少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靠运气增收,收成好、客商多的一年,就能多点收入,收成不好、客商少了就只能白辛苦一年,增收难、增收渠道少、增收不稳定是这里农民面对的很现实的问题。“只有引导扶持贫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让农民群众有增收的支柱产业,才可能真正实现脱贫。”为此,在调查摸底认真分析致贫因素的基础上,景泰县分区域按不同类型制定出了开发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抓点带面。在正路、中泉、寺滩、喜泉等乡镇的干旱山区,走开发小水资源的路子,实施挖井掏泉、兴修塘坝、整修渠道、改造维修小提灌等增强抵卸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二期风沙沿线以沙化地改造、产业化发展、畜牧养殖为重点,发展规模养殖。在盐碱危害区采取工程治碱与生物治碱相结合,大力扶持发展枸杞产业,在沿黄灌区大力发展林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现在,枸杞、红枣等已经成了景泰县的优势产业,面积达到15.2万亩,年产果品7万多吨,产值2.3亿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7-23/30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