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洛川,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著名的“洛川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如今,洛川已是远近闻名的苹果之乡。
又是金秋果红时,记者来到洛川县采访,穿行在如云如霞的苹果林海,浓郁的果香扑面而来。记者看到的是累累果实,感受到的是果农发自内心的喜悦。“天帮忙,人努力,又是一个丰收年,预计今年总产将达82.6万吨,创历史新高。”陪同采访的洛川县果业局局长王建峰告诉记者。
苹果生产天择洛川――
自然禀赋已变成了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
洛川地处渭北旱塬,平均海拔1100米,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土壤富含微量元素,无工业污染,是我国符合优质苹果生产7项气候指标的最佳优生区之一,是发展优质苹果的天择之地。
渭北旱塬曾是干旱、荒凉、贫瘠的代名词,过去这里的农民只知种小麦,由于干旱,平均亩产只有70斤,广种薄收,农民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上。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业开始结构调整。洛川县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包括苹果产业发展规划和苹果基地建设扶持政策等,在市场驱动下,全县苹果迅猛发展。目前,洛川64万亩耕地,苹果面积达到50万亩,全县16万农村人口,人均拥有果园3.1亩,为全国之最,“一县一业”形成规模优势。
如今,洛川农民一亩苹果收入近万元,一户农家年收入八九万元已非常普遍。在槐柏镇孙家成村,支部书记路建文告诉记者:“我们村860多口人,人均苹果面积2.5亩,去年全村90%的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全村有1/5的家庭在县城买了房,1/4的家庭购买了小轿车。”
2011年,洛川苹果实现产值26亿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达7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5%。
洛川人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了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作为中国苹果的标志,洛川苹果凭借其“果型端庄、色泽鲜艳、口感纯正、风味浓郁”的独特品质,曾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大奖160多项,市场覆盖全国及东南亚、欧洲、美洲等2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陕西乃至中国的金字招牌。
一个县年产苹果80多万吨,也许人们会担心,如何才能销得掉?而这些年在洛川看到的情况是,果子未熟就大量被果商订购,而且产量年年增加,价格年年看涨,每年不过10月份,多数果农已经把果子变成钞票了。县长彭安季说,近几年洛川苹果产销两旺,归功于洛川人强烈的市场意识;以销促产的发展战略;开拓市场的进取精神;以及对苹果品牌的营造和苹果文化的推广。
2007年,洛川县正式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商标申请,注册“洛川苹果”商标,去年,洛川苹果就入选全国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同年,这一商标再获全国著名品牌,评估品牌价值高达33.79亿元。
“四大技术”引发“园艺革命”――
洛川苹果进入“种得好,卖得贵”的佳境
“请尝尝我家的苹果,味道绝对不一样!脆甜脆甜的。”走进洛川县旧县镇元甲村果农李国良的果园,他热情地招呼记者,“今年我的苹果很抢手,前几天已被果商订购了,而且价格很好。”去年,他的20亩果园总收入达到31万元,今年收入将突破35万元。
记者看到,李国良的果园树型整齐有致,苹果硕大、果型端正,色泽艳丽。李国良是洛川第一批带头间伐苹果树的人,现在他的园子每亩只有28棵树,每棵树枝数控制在6枝,就连每亩的挂果数也要控制在1万个。
洛川苹果发展初期,大多数果农对苹果园艺知之甚少,一心只想着多种多收,由于果园密度太大,产出的苹果开色不佳、大小不匀,自然不好卖,只好两三角一斤论堆卖。
为扭转果农粗放的管理方式,2001年,以“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为内容的“四项关键技术”脱颖而出,洛川苹果开始了一场全面的“园艺革命”。果园密度经过间伐,由过去每亩60多株,减到不足30株,每树十多股大枝,减成六七股,树枝舒展了,园子透光了,通风了,果农发现,新果园结的果子一个能卖过去七八个的价钱。
近年来,洛川提出“做精苹果”,通过标准园创建,向一亩园、一棵树、一颗果要效益,按照“先让果园亮起来、再让果园绿起来,后让果子红起来,最终让果农的钱袋子鼓起来”的生产四步走发展思路,实现苹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2-10-08/2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