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四川兴旺镇:农妇外出学养蚕新技术 带动蚕业发展


  蓬安县有名的蚕桑养殖基地,然而养蚕工艺落后,使小村子里的茧子市场竞争力弱,卖不出好价钱,于是村民刘俊阳立下“军令状”,外出学习养蚕技术,回村后带动了村里养蚕业的发展。

  汽车驶入蓬安县兴旺镇猫儿沟村村道公路,可见道路两侧连片的密植桑园里,不少村民正在茂密桑叶的掩映下,采摘嫩绿的桑叶。

  昨(1)日清晨,雨后的猫儿沟村空气中散发着桑叶和泥土的清香。该村是蓬安县有名的蚕桑养殖基地,靠发展蚕桑产业,村里很多人致了富,刘俊阳就是其中一人。

  “在农村,守着‘一亩三分地’,就要多寻思如何搞产业。这不,我靠养蚕,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刘俊阳说,猫儿沟村属典型的旱山村,村民一直都有栽桑养蚕的习惯,最盛时,家家户户都养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蚕茧市场持续低迷,最不景气时,全村桑园面积从400亩减少到几十亩。村民们在村里看不到致富希望,便纷纷外出打工,村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当年,刘俊阳也想着外出打工,可自己的两个孩子年龄尚小,需要人照顾,最终没有成行。人是留下来了,可如何能让地里“生金”,成为了她日夜思考的问题。思前想后,她还是觉得,桑树浑身都是宝,只要坚持发展蚕桑产业,总会看到致富的希望。

  直到2005年,蚕茧价格有了明显回升,一颗颗白胖胖的茧子给刘俊阳换来了钞票。渐渐地,村民们又恢复了栽桑养蚕的信心。“村上留守老人很多,养蚕不费多少体力,蚕桑产业适合发展成全村的骨干产业。”这个想法逐渐在刘俊阳心里扎根,于是,她说服村里具备劳动能力的老人共同发展蚕桑业。

  可正当全村人重拾起养蚕信心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养蚕工艺落后,村里的茧子市场竞争力弱,卖不出好价钱。找到“症结”后,刘俊阳立下“军令状”,她要外出学习养蚕技术。

  2008年3月,刘俊阳到县蚕桑局学习省力化养蚕技术,并把县上蚕桑专家请进村里现场指导村民养蚕。1个月后,刘俊阳便学以致用,在自家搭建了省力化养蚕平台,养了10张纸。后来,镇上又送来了50张纸板方格簇,供蚕作茧用。有了技术的支持,那一季下来,她家整理出的蚕茧又白又大,颜色鲜,规格统一。拿到市场上一卖,竟卖出30元/公斤的高价。一年养了四季,她家收入达3万多元。

  刘俊阳实现了自己的承诺,看着她家发展蚕桑养殖业出了成效,村里的老百姓纷纷上门请教养蚕技术。今年,在刘俊阳的带领下,该村新栽桑树300亩,春季发种80余张,茧子收入10万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蚕桑 蚕茧 桑叶 养殖基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