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新绛县“一村一品”挑起农民增收致富大梁


春寒料峭,挡不住新绛县农民致富的步伐。

你看,广袤的田野一片片银白色的大棚里,农民们正把一筐筐新鲜蔬菜装上车;你听,西庄村敲击石材的响声,水西村制作家具的电锯声,宁家坡村蛋鸡的“咕咕”声……你分明能感受到“一村一品”给新绛县农村带来的勃勃生机,给农民带来的殷实生活。

品类众多,变革传统思维定式

新绛历史上曾是晋南地区的“水旱码头”,享有“七十二行城”美誉,四大名砚之一的绛州澄泥砚,以及刺绣、剪纸、皮影、木雕、石雕、云雕、漆器、木版年画、绛州鼓乐等各类工艺品和民间绝活均出自这里,最兴盛时期,达到25大类1800种。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手工业的传承,让新绛县民间手工艺非比寻常,万安的钻石、水西的家具、西庄的石雕材等专业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新绛人种菜也是历史传承。据《齐民要术》记载,该县蔬菜种植的传统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近年来,该县迅速发展起来的设施大棚,不仅让农民变得四季都有活干,而且所有的大棚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有的达到10万元。蔬菜种植成了新绛农民致富的新亮点,有60%以上农民从事蔬菜生产,蔬菜面积达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3万亩,年产值达13.5亿元,人均收入达3866元,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新绛县发展 “一村一品”,缺的不是产品。

去年,当新绛县响亮提出到2013年经济翻一番、到2015年经济翻两番的目标时,立即把破解农民收入翻番难题的突破口,确定在“一村一品”上。他们将“品”字定位于农民的产品,宜种则种、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变“绝活”为商品,变“特色”为品牌,以实现“一村一品”从现代农业到传统手工业和特色文化产业的拓展。

新绛县委书记邓雁平告诉记者:“我们针对新绛实际,出台优惠政策,把已形成‘一县一业’的蔬菜业进行提档升级,把水西村家具、西庄村石雕等传统手工业以及澄泥砚、云雕等传统工艺带进农民创业园区,做大规模,做精品牌,把‘品’字打造成一个个转型跨越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支点。”

巧寻支点,用杠杆撬起大产业

一条贯通8个乡镇的蔬菜绿色通道连接起产地与市场;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10个各具特色的钻石、家具等农民创业园,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客商;4辆科技服务“大篷车”穿梭在田间地头;380个专业合作社把农户联合起来、抱团争夺市场“话语权”……

政府的市场化引导和服务,带动着 “一村一品”如陀螺般越转越快,“逼”农民把产业做大做强。

这个“逼”,实际是撬动。他们把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关乎“一村一品”发展的关键作为“支点”,进行政策扶持,撬动起一个个产业升级,实现了优势产品规模、质量、品牌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蔬菜大棚发展需要整合土地,建设农民创业园区需要整合土地,面对土地经营权分散与规模发展的矛盾,县上不仅建起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各乡镇和行政村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几年来,依法合理流转土地11.2万亩,占全县承包耕地面积的21.5%,有效破解了土地零碎这一发展“一村一品”的障碍性因素。

资金又是一个瓶颈。县财政今年专门拿出600万元,对“一村一品”中的优势项目,进行启动扶持或发展补贴;启动了投资6000万元的小农水重点建设项目,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对养殖小区按规模分别给予5万元至10万元的奖励;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创建自己的品牌,对创建一个国家级著名商标的奖励10万元,对创建一个省级著名商标的奖励5万元;搭建起银农合作平台,通过“农户联保”,信用社先后为全县设施农业争取贷款3.8亿元。

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是一个关键。县上通过连续举办农民科技节、科技服务“大篷车”下乡等举措,全面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新绛县成立了绛州绿蔬菜有限公司,建立了物资供应、种苗供应、技术培训、质量监管和销售服务“五统一”服务体系,引进并示范推广了番茄、彩椒等42个新品种,引进二氧化碳气肥、黄板诱杀等10余项新技术。他们还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农残检测中心,实现了产地到餐桌全程无害化控制和产品追溯,提升了蔬菜产业发展水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土地 番茄 科技服务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