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濮阳县徐镇镇前闫寨村30对


 

  濮阳县徐镇镇前闫寨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在村里,有30多对农村“鸳鸯”夫唱妇随,齐心协力通过搞蔬菜大棚走向了富裕的道路,而带头“鸳鸯”张金星、吕兰花夫妻俩创业的故事更是被传为佳话。

  11月4日,记者慕名来到这个地处黄河滩区的小村庄,走进村子,一座座崭新的蔬菜大棚格外抢眼。在一座漂亮的大棚外,一位三十多岁的帅小伙正指挥着一群人把一箱箱包装好的鲜丝瓜往几辆外地来的货车上装。不出笔者所料,这位小伙子正是张金星。

  “这菜往哪卖?”

  “这辆是北京的车,那辆是发往长沙的,我们的菜都是无公害绿色食品,不愁销路,都是外地客户直接过来拉,你看看这一车菜就是八九吨,一年下来,赚个五六万元问题不大。”快言快语的张金星一脸阳光地说。

  “你这技术是从哪学来的,把大棚管理得这么好。”

  “刚开始我们也是苦于致富无门,2006年镇政府开展了帮扶计生家庭致富活动,向我们无偿提供了资金和信息,听说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搞得好,我们夫妻俩揣着镇里给的1000元帮扶资金就到山东寿光蔬菜基地。”谈起自己的创业史,张金星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边打工,边拜师学习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学艺那阵子,我们俩可是下足了工夫,记得有一次我们为学好出芽分瓣技术,一晚上就起来好几次,观察出芽分接状态,一直研究了10来天才算彻底明白,当时,我俩的眼睛熬得跟桃子似的。”

  “他们两口子能吃苦,又勤快,很快得到了山东方面种植专家传授‘真经’,于是,他们就想办法在寿光租了一亩地,搞起了自己的实验田,边学习,边实践,一年下来,竟然赚了2万多块。”该村支书张全德介绍说。

  “张金星两口子在外地发财了!”这个消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了。村里有二十几对年轻夫妇纷纷效仿,到山东寿光去淘金,在小张的带领下,山东寿光蔬菜种植基地又多了支“濮阳籍夫妻团队”,一时间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9年,我们镇开始提倡搞设施农业,他们学的技术可有了用武之地,这二十多对鸳鸯主动还乡,在家乡开始了他们的二次创业,镇里对他们的作法也是赞赏有加,对他们的创业行为进行大力扶持,通过镇计生协会给每个大棚提供了5万元的担保贷款,他们的劲头更大了。不到一年时间,成贵菊的尖椒大棚,张翠英的丝瓜大棚等二十余个大棚相继建成……”张全德说,“这不,金星说他明年还想再建两座大棚,你看他的野心多大啊。”

  “这不还是支书你给出的主意嘛!”正在棚里忙活的吕兰花一语道破天机,说得大伙都笑了起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蔬菜大棚 丝瓜 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