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苗不要钱,有机肥料免费送,还有技术员上门服务……在海拔1225米的巫山县官阳镇新民村,59岁的老烟农陈绍泰掰起指拇算了算:5亩烟叶田,每亩产优质烟叶360斤左右,赚上两万元应该不难。
田里长势喜人的绿油油的烟叶,在烤房“呆上”一周,就变成了能让农民致富的“金叶叶”。本月8日,巫山县烤烟收购就将正式开秤了,15个收购网点,21条收购线,持续两个半月的收购时间,让像老陈一样的烟农们足不出村,也能享受到“金叶叶”带来的致富喜悦。
老农种烟叶,比打工的儿子挣得还多
9月1日,我们到达新民村时已是中午,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连日酷暑,近40℃的高温,站在烟叶田边,能感觉到地上的热气在蒸腾。
全身晒得黝黑的陈绍泰戴着草帽,肩上搭着条毛巾,正在掰烟叶幼芽。汗水不停地从他脸颊流下,但眉眼间,却是掩饰不住的高兴劲儿。“告诉你,这些烟叶,就像我自己的娃儿一样。我们这儿是高山地区,天气越热,烟叶就长得越好。”
“你来得正是时候,过几天就要收烟叶了。这十里八乡,咱种的烟叶可是数一数二,瞧,烟叶这么大一张,烤出来后品质好着呢。”说话间,老陈从屋后的烤房抱出一堆烤好了的成品烟叶。在他的指点下,记者轻轻用手一摸,能感觉到叶片上的一颗颗小籽,里面蕴含的丰富烟油,能让烟叶卖上个不错的价钱。
老陈告诉记者,“今年气候不错,栽种烟叶每亩可以获得补贴300元,算下来,儿子在广东河源工厂打工,一年下来也没我老两口种烟叶赚得多呢。”
技术员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烟农增收
“老陈,上次发的抑芽剂咋不用哦,恁个热的天,还要下地去掰幼芽。”技术员李永雄是位风风火火的小伙子,还没见到人,就大声嚷嚷起来。
“哟,还有客人,你别见怪,山里人嗓门大,隔条山沟也能听得见。”一进屋,李永雄摘下摩托车头盔,不好意思地抠着头。
这位憨厚的年轻人,就是新民村的烟叶技术员,曾专门在西南大学参加了烟叶种植培训。土生土长的小李回乡之后,就负责起村里500亩烟叶地的所有技术活。“今年村里的烟农全部能自己解决种植技术问题,我就转型,搞起了科研。”
临近烤烟收购开秤时节,李永雄还是有些不放心,四处到田里转转,估量着今年的收成。
连日来的酷暑,让田里的烤烟长得愈发的好。可问题也来了:烟芽子使劲冲出来,吸收了营养,却影响了烟叶子的品质。
“如果不掰下芽子,手掌大的烟叶,会很快焉成三指宽。”陈绍泰比了比说,忙活了三个月,临近收购时断了弦,那可太不划算了。
前段时间,李永雄从巫山烟草分公司弄来了一批免费的抑芽剂,手把手教烟农们使用。“就这样,滴在芽上,我敢打包票,烟芽长到两寸长左右就蔫下去了,而且不得再长。”
尽管李永雄“口水都说干了”,可烟农们还是不放心,滴了抑芽剂后,每天一大清早还是又起来,把地里的烟芽挨个“扫荡”一遍。
“完全没必要嘛。掰了还会长,而且长得还快些。”李永雄摊开手对烟农们说。
“稳当些,稳当些。”田坎上的烟农们看着有些无奈的热心小伙儿,哈哈大笑。
从“铲”到自愿种,“公司+农户+基地”模式规避农民风险
“莫看‘金叶叶’现在恁个吃香,种植的过程可是经过不少风波。”同行的巫山烟草分公司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办公室负责人赵俊杰讲起了一段往事。
那是在2000年,由于烤烟是巫山传统的支柱产业和贫困山区农民的重点脱贫项目,一些乡镇急功近利,盲目扩大生产面积。再加上少数干部习惯于用单纯的行政手段来指导农业生产,作风粗暴,从而导致了官阳镇“铲苗种烟”伤农事件的发生。对此,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还进行了曝光。
“对这一事件的反思,让当地政府意识到把烤烟生产从政府行政行为转变为市场行为的必要性。”赵俊杰说,过去,政府是深度参与烤烟生产,县、乡镇层层下计划;现在,是“公司+农户”,双方自由协商、自由合作,农民种烟,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关服务,并保障烟农的基本收益――烟农每亩收益没达到预定金额,则由公司补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1-09-06/12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