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云南省宣威市一个普通村落,因为宣威独特的气候条件,这里的山村出一种特产,这种特产流传了几百年,被人们视为宝贝,这种宝贝一般被珍藏在住宅的最顶层,提起这件宝贝村民都十分得意。
记者:“家家户户都会有吗?”
得禄乡永乐村村民:“有一些有,有一些没有,条件差一点的就没有了,条件好一点的就有。”
村民:“经济好一点就可以每天都吃上,如果经济条件差,就不可能天天都吃得上。”
2002年,宣威来了一个叫张国生的外地人,他专门从山里收购这种农户珍藏的宝贝,这些年,他对这种宝贝的收购量,从每年几百万元增加到上亿元。这种宝贝经他的手,价值翻着番地上涨。在宣威的山里,记者见到了前来寻宝的张国生。
张国生:“哎,老符,我看你今天也在收火腿是吗?”
老符:“是。”
张国生:“今天收的情况怎么样了?”
老符:“形势大好啊!”
张国生:“赶快背过来我看看,今天收的情况。”
这些当地人从山里背出来的,正是那种深居山里的宝贝——宣威火腿。
张国生:“这条火腿真的重,这个火腿好,好啊,好啊,这条火腿真的好。”
记者:“很重的。”
符吉玺:“15公斤左右。”
张国生:“这大概是250公斤的一个大猪。”
记者:“这条火腿腌了多长时间了?”
村民:“到今年的冬腊月就两年。”
记者:“这条火腿值多少钱,师傅?”
村民:“这条火腿值600元。”
记者:“这条?”
村民:“18元到20元一斤,这条600多元。”
宣威火腿以油而不腻、香味浓郁著称,宣威一带山地气候冷凉,最适合腌腊肉类。宣威火腿都是农户把自家养的乌金猪的后腿,用盐反复揉搓,然后晾晒风干做成的。
村民:“我们这地方就是盐巴撒撒,盐巴腌腌,用盐巴腌。”
记者:“猪都是自己喂的?”
村民:“自己喂的。”
火腿经销商:“自己家养,自己家加工,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加工火腿。”
记者:“您是长年给他收购火腿?”
火腿经销商:“对。”
记者:“一年能收多少条?”
张国生:“这一片他大概一年,在他这个片区,一年给我们要组织100多吨。”
每年,张国生要收购1500多吨,大概15万条火腿。张国生这个从农村走出来,曾经少言寡语,当年只带着一条火腿闯荡昆明的农村小伙儿,就是凭在火腿上面的一个改变,一下子就使自己的销量翻番,并且成为宣威市火腿行业里的领军人物。
张国生出生在宣威旁边沾益县的一个小村子里,他的外公和舅舅都是做火腿的生意人,张国生18岁开始跟随在昆明摆摊卖火腿的舅舅陶文书学做火腿生意,当初陶文书根本想不到,张国生会靠火腿发家,因为张国生的性格根本不像一个生意人。
张国生的舅舅陶文书:“又不爱说话,一开始的时候看着也是培养不出来,当初我们只想到培养他,只要能站在那里卖就行了,能讨生活就行了。”
在农村长大的张国生不善言谈,根本不像做生意的料,陶文书也根本没有想过这个外甥日后会有什么出息。
张国生的舅舅陶文书:“张国生就是看着你,你咋整他就咋整,整错了骂也骂,打也打过他。”
但是奇迹就是发生在这个连话也不会说,人云亦云的农村小伙儿身上。
这里是位于昆明市区的东寺街,在张国生跟舅舅学艺一年后,他就在这条街上捞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第一桶金。1990年,张国生在这个路口从一条火腿起家,一年挣了60万元,那么,一个农村出来只有一年,又不善言谈的小伙子,他是怎么制造这个奇迹的呢?
在跟舅舅学艺一年后的一天,张国生给舅舅留了一封信,离开了舅舅家。他回老家拿了自家仅有的一条火腿,又借了3600元钱,再次来到昆明,令同行不解的是,他不是像舅舅那样摆摊卖火腿,而是在东寺街上开了昆明市第一家火腿专卖店。
张国生:“摆摊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好像是,我难以跟他们排上竞争,这是我脑袋里想的第一个,这山不亮那山亮,我就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才会想到我走出去吧,去开个自己的专卖店。”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12-24/9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