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龙泉市食用菌产业带富一方乡亲


 

1990年,龙泉市食用菌产业产值仅675万元,2009年达44500万元,比1990年增长了65.9倍。二十年来,龙泉市食用菌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中华灵芝第一乡、中国食用菌十大主产基地县(市)之一、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食用菌产业强县。2009年,全国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展销会在龙泉市举办,第一次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了该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和发展成果。

龙泉市是世界香菇发源地之一,香菇人工栽培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木屑菌棒袋料栽培香菇等方法不断推广普及,原菇民大多改外出种菇为住地种菇,非菇民也办起菇场,种菇成为农村新兴的产业,但当时因为食用菌种类单一,种植面积小,受政策、市场等原因影响,缺乏产业带动效益。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龙泉市把食用菌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紧紧围绕“稳总产、提品质、优结构、深加工、拓市场”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生态食用菌优化提升工程”,香菇生产经历了原木砍花栽培、段木砍花,到现在的代料栽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食用菌行业中,改变了过去“粗放型”生产模式,成为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今食用菌从业人员已占我市农村劳动力的三分之一,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食用菌的经济收入占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龙泉市通过与浙大等高校合作推行新技术、开发新品种,食用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迅速从单一的代料香菇发展为多元化结构,而国镜药业、佳宝公司等对灵芝及灵芝破壁孢子粉深度开发又极大地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段木灵芝、黑木耳菌种、工厂化金针菇快速发展,工厂化白灵菇、大球盖菇、秀珍菇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草腐菌类成功开发。首创并成功实践的代料黑木耳仿生栽培技术和新型“耳—稻轮作”栽培模式,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并被成功地推广到全国各地。利用高海拔地理优势栽培夏菇技术,使龙泉市龙南乡成为了华东地区高山反季节夏菇最大的生产基地。代料香菇、代料黑木耳产值均超过亿元大关。

2002年,龙泉市第一个花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八都镇青山村建立。2006年,八都镇双溪口村、锦溪镇上锦村、西街街道河村建设了香菇、黑木耳标准化基地,生产量达180万袋。2007,龙泉市出台了《关于提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若干政策》,市政府拨出食用菌专项资金对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了补助,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2008年,龙泉市又提出“主产乡镇全覆盖,重点企业全参与”的标准化基地建设目标,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迅速推广。龙泉市强化科技创新,推进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现已建成食用菌标准化基地40个,其中出口备案基地21个,标准化示范村6个,标准化菌种场7家,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率达到35%。

随着食用菌产业规模的扩大,龙泉市“品牌战略”也积极推进。1998年,该市食用菌协会成立,成为全国食用菌产业最早一家行业协会,为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食用菌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兴起,专业交易市场、销售流通队伍进一步壮大,先后培育了国家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80多家,经销企业200多家,购销队伍1500多人。“天和泉”牌香菇被评为“中国农副产品名牌”,“天和泉”、“盛益”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龙泉香菇”、“纳富特牌灵芝”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菇”。

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懈努力,龙泉市食用菌生产已走向品种多元化、技术集成化、产品优质化的良性发展之路,现已建成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2.3万平方米,食用菌远销10多个国家以及国内各省市区,年交易额高达10亿元,成为全国食用菌产品交易的集散中心。目前,龙泉市正积极推进“一馆五中心”项目实施,拓展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食用菌产业升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食用菌 香菇 灵芝 黑木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