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弟和是安徽宣城市广德县山北乡的农民,今年38岁。他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为了生活,开始养鸡。鸡养出来后,他用竹篮子挎到街上卖。养鸡增加了收入,一年后,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便骑自行车把鸡驮到县城卖。鸡容易脱毛、拉屎等,常被工商管理人员撵得到处躲藏,有时和工商管理人员顶嘴,鸡和竹篮子便被没收,造成亏本……余弟和觉得像自己这样的散兵游勇成不了大气候,便主动出来张罗,联合本村6家养鸡专业户于1992年初成立私营股份制企业--广德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了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还聘请了一位曾担任过律师的人任副总经理。
1992年,养鸡场曾一度发生瘟疫,造成相当大的损失。余弟和及助手们先后5次到高校请教授给予指导,在教授的帮助下,他们初步解决了技术上的问题。为了不让养鸡场再受损失,余弟和于1992年秋进农广校学习。
1992年养殖肉鸡60万只,获利20万元,当年便成为皖东南地区小有名气的养鸡场。初战告捷,增强了余弟和及一班人加快发展的信心,他们把眼光由内转外,走出一条“借鸡生蛋”的捷径。1993年以后,他们抢抓各地大抓“菜篮子工程”的机遇,利用自己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采取租赁、承包、购买等方式,先后在江苏的宜兴、南京、金山和浙江的湖州等地接管了当地的大型养殖场,并且很快扭亏为盈,占领了当地市场。湖州市肉鸡场曾是该市“菜篮子工程”的重点之一,由于技术管理上的原因,鸡的成活率低,1994年亏损600多万元。余弟和获悉此情况后,当即带人找上门,经过谈判,以每年30万元的场租费租下该场。很快,鸡的成活率达97%以上,第一批就赚了6万多元,并以价廉物美为前提占领了湖州市场。由于采取了“借地生财”的方式,公司由原来的2 个养鸡场,年饲养量60万只,猛增到19个养鸡场,年饲养量300万只,不仅节省了固定资产投入,赢得了办场时间,也加快了发展速度,降低了销售成本。
紧接着,余弟和大胆决策:公司向以养鸡为轴心的牧工商、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公司先后建成的年产3万吨的精米加工厂、年产1.5万吨的饲料加工生产线、年产5万吨的大型现代化饲料厂和种鸡场都及时地投入到生产之中。余弟和从生产实践中感到人才的重要,便开始广集人才,公司聘请了5位教授作为技术顾问,同时选择皖北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和上海大扛公司作为公司发展的人才培训基地,先后选送了30多名技术骨干到有关院校和国家的权威机构深造,还聘请了6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担任公司重要的管理、技术工作。这样一来,公司得以顺利发展,到1996年底,该公司已发展为种鸡饲养、苗鸡孵化、饲料加工、肉鸡饲养、技术咨询服务、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年销售额达亿元的集团公司。
二、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公司依靠体制、管理、区位、技术等四大优势,在上海大江公司、山东外贸、宁波正大等都减半生产,甚至减产70%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长足发展的势头。现已发展成为集家禽繁育、肉鸡饲养、饲料生产、精米加工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农业综合性省级私营企业集团,也是省“8152工程”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集团公司。目前拥有总资产8100万元,下属企业5l家,遍布苏浙皖琼。现有员工800余人。2000年,公司销售收入 4.1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以上,同时带富了企业周围的5万户农民。连续二次被省政府授予“先进私营企业”称号,连续六年被评为"AAA"级信誉企业。余弟和也先后荣获“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优秀学员”等称号。
三、高尚的风格
余弟和深知:公司发展到今天一是靠党的政策,二是靠各级政府的关爱。因此,公司有责任发展地方经济,带动广大农民发家致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司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是通过订单农业带动农民致富。广德县属江南丘陵地带,山地约占全县面积的2/3。山场资源丰富,丘陵海拔不高且地势较平,适宜旱作。针对这--情况,公司于1997年投资兴建了一座年产10万吨饲料的大型饲料厂。玉米是饲料最主要的原料,每年需求量约在6万吨左右。为了帮助当地农民增收,公司大胆地提出了与农民订合同,用保护价收购农民种的玉米。仅此一项就给1万多户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08-06/20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