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放”鸭路上的排头兵


         在后坡村流行着这样一种养殖模式——“放”养,何谓“放”养?简单地说就是用户将孵化厂购进来雏苗,及饲料站购买的喂养饲料,一并赊销给当地的养殖户,待禽畜长成后,用户再负责上门收购,扣除购进雏苗和饲料的成本后,让养殖户净赚养殖利润。而张庆芝做的就是这种“放”养。 

        张庆芝,今年36岁,是山东省沂南县蒲汪镇后坡村的普通村民,从事“放”养行业多年。由于她为人厚道,待人诚实,买卖公平,被村里的养殖户亲切地称为“鸡”大嫂。 

        起初张庆芝做的仅是“放”鸡的生意, 一户一年能养五茬鸡,每棚约养殖2000只左右,一年下来每个养殖户能有上万元的纯利。本是一个很可观的营生,但张庆芝在做了16年后,突然就改了行,由“鸡”大嫂变成了“鸭”大嫂。 

        “鸡”大嫂缘何成为“鸭”大嫂了呢?原因有三:一是受市场制约,养鸡行情大起大落,很多养殖户经不起折腾;二是由于养殖户的养殖大棚长期养鸡,病毒病菌无法防治,有时上一棚鸡,搞不好就“全军覆没”;三是鸭制品市场占有率逐年增高,且养鸭病害少、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思量前后,张庆芝从去年下半年就毅然决然地改了行,做起了“放”鸭生意。 

        为了在当地发展起养鸭业,张庆芝背上煎饼卷,上南京、闯上海、下杭州打探市场行情。“情报”摸准后,她带上现金只身前往青浦,购来了世界上叫响的优质品种——“樱桃谷鸭”,随后又与江苏和本省几家饲料厂联系,购进了养鸭专用饲料,开始了自己“放”鸭的生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大棚养鸭是一件新鲜事,一些养殖户不认同,不敢参与养殖。于是她就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养,35天下来,2、3两重的小鸭长成5、6斤的成品鸭,一个半亩地的大棚养2000只鸭,仅一个月零几天的时间,纯收入就2000多元。 

        为了扩大养殖规模,使成品鸭能就地加工屠宰,张庆芝就动员丈夫赵光亮寻找合伙人建办加工屠宰厂。没多久,赵光亮就同3个同村的养殖户,在镇驻地承包了一处冷藏厂,投入150万元进行了改造,建起了屠宰、加工、冷藏为一体的流水作业工厂。现在,厂子日加工屠宰成品鸭数量可达1万只。 

        有了自己的加工企业,张庆芝“放”鸭的积极性更高了。她走东村、串西庄、赶集上店,利用各种场所推广养鸭事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庆芝的努力下,现在后坡村周边4个乡镇的40个村庄里130多户都养起了大棚鸭,日放鸭苗达2万只。每个养鸭户年养鸭为10茬,每年的净收入不下于2万元。 

        问起张庆芝放鸭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她笑笑说:“让大伙富起来,是俺最大的收获。”随着年限的增长,张庆芝 “放”鸭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火,村民们无不感慨地称她为“致富战役”上“最勇猛的排头兵”。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饲料 冷藏 小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