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元的收入,对于岫岩满族自治县石灰窑镇汤池村农民余圆满来说,曾经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而今,靠在自家的大棚里培育滑子蘑,一万多盘滑子蘑一年就为他家带来10万元的收入。余圆满高兴地说,是靠科技致富才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如今在鞍山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与此同时,这个市的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早春2月虽是农闲时节,但该市的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里却是红红火火,学科技、寻求新项目,农民们都在争着搭乘科技这个致富快车。
培训基地为致富“加油”
2月初,记者在岫岩满族自治县前营镇老爷庙村采访时,看到不少农民在自己家的蔬菜大棚里忙着。村民王宪玲高兴地说:“通过在农民培训基地学习,我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每年仅这一项收入就能达到1万余元,农民培训基地对我们农民真是太有帮助了。”目前岫岩的197个村已全部建立起了农民培训基地。
近年来,岫岩以农民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展科学技术培训,并以示范户为引导、以协会为保障,引领农民致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经济、村域经济。过去,该县基层组织大多是“管理”多于“施教”的工作模式,而农民培训基地则是从农民心中所想、生产生活所需入手,组织农民学习实用技术、文化知识、法律知识,使农民生产生活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培训基地一改过去把技术人员请来为农民上辅导课的模式,不仅把技术人员请下来,还多次组织农民到产业项目的大户家中搞现场示范,形成了技术员连基地、基地连示范户、示范户连农民的培训格局。随着农民商品生产意识的增强,如今的农民上产业项目的积极性很高,但是,许多农民由于不懂生产实用技术,有的不敢上项目,有的上项目赔了本,导致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受挫。针对这一情况,农民培训基地把培训生产实用技术放在了首位,两年来,各类技术人员到村里为农民上技术课达8640多人次,受培训的农民达到12余万人次,组织起各类产业专业协会150余个,培养示范户1.3万多户,开发致富项目近4000个。
信息化让农民坐上快车
新年过后,记者在台安县黄沙坨镇黄沙村采访时发现,本是农闲季节,可不少农民却忙着在网络上搜索致富信息。农民董忠福说,去年镇里建起“金农通”信息服务站,帮助我将兔皮通过网上卖出去,每张多卖3元钱,赚了3万多,信息化让咱农民坐上致富快车。两年来,鞍山市初步形成了“市辖中心、县扩平台、乡建站点、村有专员”的工作格局,全市农民已拥有电脑数量突破8000台,65个乡镇全部建起农业信息服务站,许多农民进入了信息高速路。
“手拿遥控器,炕头点科技”是海城农民近几年来网上致富的真实写照。2004年8月,海城开通了800农业信息电视互动点播节目,节目分为农业政策篇、实用技术篇、“三农”时事篇等8个部分,农民朋友可以随意点播观看自己所需要的农业信息。海城市还采取优势产业建站、特色产品建网、专业村屯建点的模式,先后建立了10个乡镇中心信息站,全市建成了辽南南果梨网等10余个特色产品网站和375个村级信息服务网点。2006年,市农委开展“金农通”信息服务工程,向农民免费发布致富信息,已经发展“金农通”客户1000余个。台安县雷屯村是“金农通”信息服务工程的受益者,该村400多名农民在田间、炕头就能及时掌握可靠的农业信息。
鞍山市还重点培育建设了一鞍山市还重点培育建设了一支农民信息员队伍,让农民自己主宰和主导信息。目前全市已经拥有600多人的信息员队伍。
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撑
近年来,在鞍山农村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富能手、“田秀才”、“土专家”,他们在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和示范作用。过去这些人才一直游离于人事部门的视野之外,也由于种种原因未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如果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他们也是人才,而且是特殊的人才,是农村人才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充分认识了乡土人才的特点后,鞍山市的人事部门把乡土人才纳入了农村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之中。他们先后多次深入到海城、台安、岫岩和千山区,到农民家中和田间地头,广泛征求乡土科技人才在发挥作用方面的意见。对农村人才市场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和乡土科技人才开发的新思路,并以市政府名义制定了《鞍山市农村乡土科技人才开发的若干规定》,对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乡土科技拔尖人才选拔标准、原则、范围、程序待遇,组建乡土人才协会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为该市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这一政策的出台,很快激发了乡土人才投身农村经济发展的热情。截至2006年底,鞍山市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6万多人,选拔出乡土拔尖人才2000多人,为7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职称评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7-10-24/1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