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矿物元素和维生素饲粮高钙可改善肉的嫩度。饲粮高镁(尤其是有机镁)可提高肌肉初始pH,降低糖原酵解,延迟应激敏感猪尸僵,减少PSE发生。饲粮标准铜对抗氧化有益,而高铜可导致体脂变软(发生率为80%)。不饱和脂肪酸与铜的共同作用可使脂类氧化。饲粮标准铁可为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提供必要的铁元素以保证正常肉质,但高铁(200mg/kg)可产生非血红素铁(NHI)和脂类过氧反应产物(TBARS),进而影响肉质。使用铬制剂可减少PSE肉和DFD肉,但试验结果尚未一致。硒能保护脂类不被氧化,有机硒能改善肌肉嫩度和猪肉被人们的总可接受性。锌和锰也有助于防止PSE肉。VE具有抗氧化作用(对含鱼油饲粮效果更好),并能抑制高铁血红蛋白形成,从而延长理想肉色维持时间。VC具有抗应激作用,可缓解宰后肌肉pH的下降,对维持正常肉质有益处。
2.3.4其他莫哈夫丝兰提取物在大肠中与含氮化合物结合,可减少粪臭素。某些非淀粉多糖和寡糖可降低大肠pH,从而减少粪臭素。碳酸氢钠可提高肌肉pH,缓解应激,降低粪臭素。
3关于提高饲料转化率和低公害养殖
3.1蛋白质饲料的高效利用
国际上十余年来的实践表明,按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制饲粮,可使畜禽对氨基酸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而又最小浪费。理想蛋白质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与动物需要相吻合的氨基酸组成。关于理想蛋白质原先都以氨基酸的化学分析量来表述,这对于国外优质稳定的饲粮(玉米-豆粕-鱼粉型)是基本准确的,但在我国,由于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饲料资源配制饲粮,而各种饲料的氨基酸消化率参差不齐,使得以化学分析量表述的理想蛋白质模式失去准确性。因此,现在已逐步开始以可消化氨基酸含量来表述理想蛋白质模式[7]。动物吸收饲粮氨基酸的部位在小肠,大肠的微生物虽然非常活跃地分解利用氨基酸,但大肠本身不吸收氨基酸,因此,要收集回肠末端食糜来评定饲料氨基酸消化率[8]。测定猪饲料氨基酸消化率,有回-直肠吻合法或瘘管法,未作氨基酸内源排泄校正时,测值为表观消化率,作校正后即为真消化率。应用方法为一方面参照畜禽对可消化氨基酸的需求参数确定饲粮标准,另一方面按各种饲料的可消化氨基酸含量来配制饲粮。实践证明,按理想蛋白质模式,合理利用各种饲料资源,并添加工业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等),可在饲粮蛋白水平比传统饲粮降低2~3个百分点的情况下获得同样饲养效果,并使每只猪的氮排出量减少16%,因减轻污染,有利于实现低公害养殖。
关于理想蛋白质模式已有大量报道,美国NRC也有推荐,其中生长肥育猪的氨基酸需要量及其组成模式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应用。理想蛋白质模式是一组静止的、固定的数据,在大量应用氨基酸平衡性差的非常规饲料而又缺乏应有尽有的工业氨基酸时,理想蛋白质模式难以表达。针对这一难题,在浙江省人才基金资助下,作者研究提出生长猪可消化理想蛋白质动态模式,可为各种饲料原料条件下提供可实现的最佳模式,已取得较好的试验效果(待发表)。另外,近年来有关种猪氨基酸需求量的研究有重要进展,对于高产泌乳母猪,NRC(1988)确定的氨基酸水平较低,而NRC(1998)则有较大幅度提高。据报道,赖氨酸由0.6%提高到0.75%~0.9%,可使母猪泌乳量明显增加,仔猪断奶体重明显提高,母猪体重减轻幅度变小;当母猪的赖氨酸食入量由20g/天提高到47g/天,仔猪窝重则由40kg提高到50kg,母猪减重由19.6kg降为4.5kg,断奶至发情的时间由平均5.3天缩短到4.6天。母猪饲粮中缬氨酸提高到1.15%(或72g/天)时,可使仔猪窝重增加,赖氨酸与缬氨酸之比以1:1.28为宜,因缬氨酸无商品添加剂,故成为限制性氨基酸,因此赖氨酸水平目前以0.9%为宜。在赖氨酸为0.75%的饲粮中,色氨酸从0.12%提高到0.17%,母猪采食量增加而失重减少[9]。
3.2植物性饲料的高效利用
3.2.1酶制剂的种类提高植物性饲料资源利用率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是酶制剂。酶制剂大体上可分内源性酶和外源性酶[10]。内源性酶指的是与畜禽消化道分泌的消化酶相似的酶,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它们可直接消化水解饲料养分,在仔猪早期断奶应激和消化功能紊乱时应用较多。外源性酶指的是消化道不能分泌与其相似的酶,如纤维素酶、果胶酶、β-葡聚糖酶、阿拉伯木聚糖酶、植酸酶等,这些酶大多用于分解饲料中抗营养因子,具有广泛的用途和重要的意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11-07-03/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