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世界禽病的研究进展与我国禽病的防治战略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禽病一直是制约我国家禽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养禽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如不做好禽病防控工作,禽病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将会更严重。据专家测算,鸡群规模每增加一倍,疫病发生率就升高6倍。因此,迅速提高我国的禽病防治水平,尽快与国际接轨已成为当务之急。
  1.加强科学研究
  1.1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常规技术,对重要家禽传染病进行分子病原学研究,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结构分析,对病原微生物的特定成分如表面抗原和毒素进行基因定位、克隆和表达,分析其致病性、遗传变异规律、耐药性机理、抗原性的有效成分及病原体与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对于一些重大传染病(包括重要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防治方法进行微观生物学的分析研究。找出传染病的流行起源和药物治疗的靶点。开展反义核酸技术、核酸技术及生物反应器技术的研究,探索基因治疗、家禽转基因抗病育种和疫病防治应用蛋白生产的途径。积极开展家禽免疫生物学研究,同时还要加强对药物药理及毒理的研究、对家禽生理的研究、对寄生虫的研究等,以提高家禽中毒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等普通病的防制水平。目前,兽医科学研究中更应关注和解决畜禽人兽共患疾病的公共卫生及食品安全基础研究。
  1.2 加强对兽药及兽用生物制品的研究 利用化学及生物工程等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寡聚核苷酸、碳水化合物、多肽、蛋白质等化学合成抗菌药物及半合成抗菌素和新型杂合抗菌素,寻找疗效好、毒副作用低、无公害、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抗菌新药。同时加强对传统中草药的研究,以开发出速效、长效、无残留的中药制剂。研发新型抗生素替代品。加强对兽用生物制品的研究。在传统疫苗的研究上,应侧重于疫苗制苗毒株的筛选与优化、组织培养技术及疫苗的保护剂、稀释剂、佐剂、免疫增强剂的研究,从而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免疫失败的发生。在新型疫苗的研究上,加快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缺失或突变疫苗、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和转基因可饲疫苗的研究。重点是无致病性病毒和细菌作为新型表达载体的构建和改造及对分型较多的病原进行多价亚单位疫苗和多价基因工程苗的研究等。另外,根据我国现有研究基础,利用免疫学、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多种禽病的快速、简便、准确、敏感、价廉的商品化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开发工作。
  1.3 加强禽病流行病学基础研究及疫病监测体系的建设 流行病学资料收集是长期的、日常的工作,疫病监测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是这项工作的基本保障。根据我国动物疫病的防控实际需要,应大力加强流行病学基础研究,并形成网络与体系。

  2.加大执法力度,预防为主,健全禽病的防疫体系,防止疫病传入 家禽疫病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执法不严造成的。兽医行政和业务部门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实施疫病的控制体系,把重大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净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养殖生产企业应慎重引进种蛋、种禽;严格进行消毒、卫生管理,严格遵照和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有关配套的防疫、控制和消灭疫病的各项具体规定。针对目前兽药市场混乱,假冒伪劣兽药、疫苗涌入市场的情况,我们应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者要给予严惩。避免使用假冒伪劣兽药和疫苗而造成免疫失败,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加入WTO,动物及其产品进出口日趋频繁,疫病的传入机会也将增多,因此,海关、动植物检疫机构应加强技术建设,提高业务水平,防患于未然,把动物疫病拒之于国门外。

  3.加大推广新技术的力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逐步提高养禽业及相关行业的人员的业务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应该采取开展知识讲座、举办培训班、开展经验交流等形式,使禽病诊断和防治技术的新成果得到推广,使他们特别是基层兽医人员的知识逐渐得到普及和提高。另外,还应该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通过政府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引导,使广大农户不要在某一区域内过分密集的兴办养殖场,并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合理使用药物,严格控制产品的药品残留及添加剂的残留,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发病率,增加经济效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免疫 疫病 病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