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保护地方鸡品种农民当起土专家


距离贵阳市区50公里的乌当区百宜乡洛坝村村民,目前正在精心饲养一种濒临灭绝的本地土鸡。选种、育种、提纯、扩繁——这些一般是畜牧专家才用的术语,如今成了洛坝村民的常用词。

  两年前,百宜乡政府在洛坝附近的村寨发现一种很特别的土鸡。这种鸡通体黑色,大红冠子,羽毛在阳光下呈墨绿色,“就像孔雀毛一样。”洛坝村民说。省农科院专家初步鉴定后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之前从未发现的本地品种。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得知这一消息,洛坝村民立即主动向政府争取承担这个鸡种的保种扩繁。当年6月,百宜乡政府将这个品种的一只公鸡、一只母鸡、6只小鸡送到洛坝,村民们为这个鸡家庭在坡上林地间修了房子,精心照管。他们说,正在跟政府商谈,一旦保种扩繁成功,希望首先在本村推广。

  洛坝村民保护地方品种的热情,源自之前洛坝土鸡品牌的成功开发。尽管距离贵阳市区50公里,而且价格比一般的鸡每斤要贵两三块钱,春节时甚至卖到15块钱一斤,但慕名前来购买土鸡的市民和客商仍然络绎不绝。“我们洛坝的土鸡都卖出牌牌来了,不用抱去街上,人家会上门来买,还要预订。”65岁的刘老太太说。

  洛坝村小平山组保存的土鸡品种,也是被省农科院初步认定的地方传统品种。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洋鸡、杂交鸡的冲击,生长慢、个头小的洛坝土鸡饲养一度严重萎缩,到2005年底,存栏量只有200只左右,也濒临灭绝。2006年初,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启发下,洛坝村民自发成立“土鸡兴趣小组”,制定村规民约保护土鸡品种。同时,在百宜乡政府的支持下,洛坝村积极开展土鸡养殖,并主动到贵阳市场进行宣传推广。小组刚刚成立时,只有5户参与,2006年底发展到10户,到2007年已有30多户参与。土鸡存栏量也从200只扩大到近3000只。

  在洛坝土鸡品种保存核心区小平山组,不足20户人家中,已有11户加入土鸡兴趣小组,每户饲养的土鸡都在100只以上,并且还在努力扩大规模。这个组的种蛋满足不了本组的扩群需求。村民毕世敏已修建4间鸡舍,养了300多只土鸡,打算再养500只,但是为没有足够的种蛋而苦恼。

  尝到甜头的洛坝村民逐渐意识到,祖祖辈辈在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培育出来的传统地方品种,是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当地政府也大力支持农户的地方品种保护行动。百宜乡政府已将土鸡品种开发作为该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计划通过提供贴息贷款、技术培训等措施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目前,当地政府正协调、聘请有关专家对洛坝土鸡以及新发现的土鸡进行品种鉴定、命名,并打算在此基础上办理商标注册和原产地保护。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地方品种 公鸡 羽毛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