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防治


  马立克氏病(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传染性肿瘤性疾病。采用疫苗免疫接种可以控制或减少MD的发生。但不幸的是免疫保护并非完全有效,免疫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病鸡的外周神经、内脏器管、性腺、眼球虹膜、肌肉及皮肤发生淋巴细胞浸润和形成肿瘤病灶,最终因受害器官功能障碍和恶病质而死亡。近几年来,免疫鸡群仍发生MD病例。有的鸡群免疫后发病率仍高达10%~40%,严重影响了养鸡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养鸡户一头痛事,不仅给养鸡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又因无良好的治疗方法,备受兽医同行们的广泛关注。
  马立克病的症状及病变症状本病的初发日为3周龄~4周龄,但实际发病和死亡的多在2月龄以上。病鸡的症状根据侵害部位有所不同。神经型:主要侵害鸡的周围神经系统。如侵害颈迷走神经时则引起鸡头颈下垂、斜颈;如侵害翼神经,则引起鸡翼下垂;如侵害坐骨神经,则引起鸡脚麻痹及两脚不对称。内脏型(急性型):主要侵害内脏器官,病鸡表现精神不振,消瘦,常不表现特征症状而死亡。另外还有眼型,主要侵害眼球虹膜部分,虹膜增生褪色,瞳孔边缘不整,光反射困难,病鸡表现贫血,消瘦,下痢等一系列症状。病变:神经、坐骨神经、翼神经、迷走神经等出现单侧性肿大变粗,呈黄白色水肿样变化。肝、脾:其表面和切面均可见白色结节状肿瘤。肾、卵巢:两者均褪色,肿大,表面呈颗粒状。肺:因细胞浸润而呈灰褐色透明样变化。心肌:肿瘤常突出在心室的表面。腺胃:胃壁肥厚,有时出血和溃疡。脚部皮肤:由淋巴样细胞形成肿瘤性结节。胸肌:出现白色条纹状病变。
  失败原因MD免疫失败与鸡对马立克的易感性有关,同时也因鸡的性别、年龄、品种而不同。初生雏鸡对马立克氏病强毒最易感染。1日龄雏鸡的易感性比14日龄或24日龄雏鸡大1000至10000倍不等;母鸡比公鸡对本病毒更易感染;肉鸡、蛋鸡均易感染;不同品种鸡感染后发病率不同,将同一剂量的病毒接种于不同品系鸡,其发病率可达12%~85%。导致马立克失败最常见的原因有:(1)免疫接种不当;(2)MD病毒(MDV)的早期感染;(3)超强毒MDV(VVMDV)毒株的侵袭。此外,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鸡群缺乏对MD的遗传抵抗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以及疫苗储存不当等其他因素也可引起免疫失败,使鸡群发病。
  防治发生本病后无有效的药物治疗,给养鸡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有效地提高马立克疫苗的免疫效果,必须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马立克氏病的发生与流行。
  免疫因素(1)疫苗的选择和使用。在选择疫苗时要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且要注意鉴别疫苗的真伪;疫苗的保管、储存及运输更重要,MD疫苗在-10℃条件下存活期为1年,0℃~4℃条件下存活期为6个月,所以运输使用时必须装在有冰块的保温箱或保温瓶中,稀释疫苗应按规定加保护剂,防止蚀斑数减少。疫苗稀释后必须在1小时内全部用完,因为疫苗稀释后2小时其蚀斑数就会下降30.3%,免疫效果肯定不佳。另外,在注射过程中,要保证每只鸡都能有足够的剂量。有个别孵化场的工作人员在专用稀释液中添加抗生素和维生素,这其实是极其错误的做法,因抗生素和维生素有可能会改变稀释液的PH值和渗透压而造成免疫失败。(2)接种时间的选择。在实际操作中,MD的免疫应在雏鸡出壳后24小时内接种完毕,若推迟接种时间,雏鸡一旦感染野毒,就会造成免疫失败,而这一点却未能引起孵化场的足够重视。因为野毒一旦先占领细胞后,疫苗毒株就不能很好地增殖,抗体的产生就不理想。(3)免疫空白期:马立克氏病的免疫发生期较晚,雏鸡注射MD疫苗15天~21天后,才能产生免疫力,但在15天~21天内雏鸡随时都可感染MDV。目前我国使用的火鸡疱疹病毒(HTV)疫苗接种后的免疫保护率仅达50%~80%,而某些鸡场进雏前鸡舍又未经较长时间的空舍,再加上雏鸡与大鸡舍间隔距离较近,又不注意隔离,人员流通频繁,消毒措施又跟不上,雏鸡早期容易受到野毒的攻击,抗体的产生就不理想,因此,易造成免疫失败而感染发病。早期感染是造成发生MD的主要原因,所以对一些污染严重的鸡场,最好进行MD疫苗二次免疫,一般在10日龄~21日龄时进行第二次加强免疫注射。第二次加强免疫是在激发第一次免疫注射已致敏的免疫记忆细胞,引起更强烈的免疫应答,增强对MD的免疫力。因此,MD二次免疫,必须在搞好卫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综合性防治与1日龄注射的基础上进行效果才好。笔者就亲自试验过很多鸡场,效果非常理想,给鸡只提供了更高的保护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病毒 马立克氏病 抗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