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鸭技术 > 饲养管理

稻鸭共作技术概论



  1999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了日本政府认可的12项环保型、持续农业项目,稻鸭共作被列为其中,日本政府还承诺对从事稻鸭共作的农户提供长达12年的无息贷款,并已比普遍稻米高20%-30%的价格收购稻鸭共作稻米。
  日本许多大学相继开展了稻鸭共作的研究,主要有鹿儿岛大学、宫崎大学、冈山大学、九州大学等,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二)稻鸭共作技术在亚洲的发展
  从1992年以来,古野隆雄先生、万田正治先生等多次到中国。韩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及中国台湾地区考察、交流,促进了稻鸭共作技术在亚洲各国特别是韩国、越南、中国的发展。
  韩国1992年引入稻鸭共作技术,南部的庆尚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忠清南道等
省都在推广稻鸭共作技术。据报道,忠清南道洪城郡洪东面文堂里,是韩国的稻鸭共作第一村,全村65户农户,有50户(80%)从事稻鸭共作,2000年,面积为65公顷,20()年为130公顷(1800亩),韩国稻鸭共作的农户达3 613户,稻鸭共作面积2 171公顷。但韩国的稻鸭共作技术的特点是,鸭虽关在田头,但稻田周围却未用电围栏,鸭是白天放,晚上收。
  韩国农林省对实施稻鸭共作的农户采取设施费等由政府、自治体承担40%,提供信息贷款40%,农民自己承担20%,米价比普通稻米高20%-30%。
  越南1993年引人稻鸭共作技术,1996年达到206户,耕作面积达576公顷;1997年已达到739户,其面积为896公顷,1998年已超过1080户,其面积已达到973公顷。
菲律宾,2001年稻鸭共作面积100公顷(1500亩)。
(三)精鸭共作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稻田养鸭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早就发现稻田养鸭有着除虫、除草、中耕松土等作用。在中国古农书中,即有用鸭治蝗虫、蜂蝶的记载,稻田放牧养鸭长期以来是我国南方稻区农牧结合、季节性大批量生产肉用鸭的一种主要经营方式。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施用,稻田养鸭在现代精作中已日渐式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我国四川、重庆及南方部分省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曾经开展过稻鸭共栖、露宿养殖的工作,一度曾发展到15万一20万亩的面积,但系统研究、理论阐述与日本稻鸭共作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现代稻鸭共作技术主要起源于日本,是在我国稻田养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技术融入了水禽育种学、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环境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若要说稻鸭共作与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改鸭子在稻田里“白天放,晚上收”为鸭一天24小时都放在稻田里。在稻鸭共作60-70天的时间里,鸭子始终不离开稻田,始终让鸭子与水稻在一起,改放养普通家鸭为放养役用鸭。可不要小看这一改,这种作法可使鸭的役用功能成倍提高:除草。除虫(除少数虫)、施肥、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效果十分显著,以致于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也不为过。现代稻作技术几乎是一对一地进行研究和技术开发,有虫害,用杀虫剂;有草害,用除草剂;一种农药、除草剂不灵了,再换另一种农药、除草剂;单一农药、除草剂不灵了,就用几种农药、除草剂一齐上。其后果是害虫抗药性增强了,天敌越来越少了,农药、除草剂残留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越来越厉害……,而役用鸭,则可以说是以一当十,至于长达60-70天持续不断地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的功能,则可以说人类即使
借助于机器恐怕还难以做到。
现代水稻生产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恐怕是不可思议的,但稻鸭共作却做到了。稻鸭共作在日本从南向北,发展到全国,甚至在亚洲许多国家开展起来,但中国却未能及时获取这方面的信息,未能及时跟上形势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种植国和世界
最大的养鸭国,在稻鸭共作上一度落伍。
  令人可喜的是,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不甘落伍,在获得日本稻鸭共作信息后,立即行动了起来,无论种稻还是养鸭,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在稻鸭共作上虚心学习日本等国的先进经验,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一定会迎头赶上的。事实也正是如此,目前,我国江苏、湖南、安徽等省已经开展了稻鸭共作生产实践,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与湖南省、安徽省相比,江苏省稻鸭共作技术开展的更为有声有色。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除草剂 化肥 鸭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