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鱼池管理

渔业水域环境调控


    一、养殖环境

    为确保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环境的总体要求:水源充足、有进排水系统、电路通畅;养殖区周边345公里内无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等污染源;水质、底质应符合相关标准,环境条件满足养殖对象生产要求。

    二、渔业水域

    (一)水质

    一般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淡水养殖用水应符合NY5051~2001的规定,海水养殖用水应符合NY5052~2001的规定。

    (二)底质

    应符合GB18406.7的规定。无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无异色、异臭,结构自然。

    三、环境友好

    (一)物理方法

    主要用于养殖用水和废水处理。

    1.栅栏。通常用在养殖区域水源进水口,目的是为了防止水中较大个体的鱼、虾类、漂浮物、悬浮物以及敌害生物带入养殖区域水体。栅栏用竹箔、网片组成。

    2.筛网。在水源进水出口的栅栏一侧安置筛网,作为幼体孵化用水,以防小型浮游动物进入孵化容器中残害幼体。工业化养鱼废水处理,也用筛网清除粪便、残饵、悬浮物等有机物。

    3.沉淀。在养殖上一般采用沉淀池沉淀,沉淀时间根据用水对象确定,通常需要沉淀48小时以上。

    4.过滤。过滤是使水通过具有空隙的粒状滤层,使微量残留的悬浮物被截留,从而使水质符合养殖标准。

    (二)化学方法

    1.重金属去除法。采用钠盐去除水中重金属,其原理主要是钠盐与水中其它金属离子结合,即会形成新的稳定的螯合物,大大降低水体中金属离子浓度和对幼体的毒害作用。

    2.氧化还原法。在养殖中最常用的是空气氧化法,可有效消除因缺氧而产生的有毒有害物。通过采用水质改良机械,翻动池塘淤泥或干池曝晒,能够使淤泥中产生的大量硫化氢、氨等有毒物质氧化为无毒的硝酸盐。

    采用地下水或深井水作为养殖用水,可用增氧机曝气、增氧,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向水中增氧以供养殖用水需要,同时还可除去水中铁的固态物。

    3.混凝法。主要通过加投明矾或硫酸铝或三氯化铝或三氯化铁或硫酸亚铁或聚丙烯酰胺等混凝剂去除在自然沉淀中不能去除的悬浮物质胶体颗粒,可大大提高悬浮物的去除率。

    混凝剂的使用应由温度、pH、土壤性质确定。明矾和硫酸铝适宜温度范围20~40℃,pH在4~7时去除有机物效率高,pH5~7.8时清除悬浮物较好。三氯化铝不受温度限制,pH适宜范围5~9,可去除浊度、色度、重金属和细菌。三氯化铁和硫酸亚铁,可用于pH较高、水温较低的海水。聚丙烯酰胺可用于含泥量较多、pH7以上的养殖用水中。

    4.消毒法。主要是杀灭对养殖对象和人体有害的微生物,降低有机物的数量,脱氮、脱色、脱臭。水体消毒剂有生石灰、漂白粉、漂粉精、二氯异氰脲酸、三氯异氰脲酸和二氧化氯等。

    5.脱氮法。脱氮的目的就是将水中的氮降到最低点。工厂化育苗和养殖大多通过脱氮来达到改善和控制水质的目的。

    通常地面水经沉淀、混凝过滤处理后或一些清洁的地面水,加氯量为1~1.5毫克/升;对未经过滤的地面水,加氯量为1.5~2.5毫克/升。

    (三)生物修复方法

    1.微生物净化剂。利用某些微生物将水体或底质沉淀物中的有机物、氨氮、亚硝态氮分解吸收,转化为有益或无害物质,而达到水质和底质环境改良、净化目的。常见有:

    (1)EM菌 含有嗜酸乳酸杆菌、放线菌、酵母菌、光合细菌及多种复合氨基酸等活性物质,为水质、底质改良剂。可促进有益藻类快速繁殖,使水色保持活而清爽;迅速分解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平衡酸碱度;改善池底,使淤泥、水产动物粪便呈沙散状,消除养殖水体臭味;有效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繁殖,减少水产动物疾病发生。每亩(1米水深)用量0.5~1千克,全池泼洒,每月1~2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过滤 沉淀 细菌 水产品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