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药

我国农药使用技术上的一些创新




    这项成果的实用化,使我国柞蚕生产很快恢复并达到最高水平。“灭蚕蝇”的使用技术只针对已寄生到柞蚕体内的寄蝇蛆,而对环境中的寄蝇成虫安全,不妨碍后者对林业上天幕毛虫、舞毒蛾等害虫的控制,真正作到对该物种抑其弊、扬其利。柞蚕寄蝇化学防治的成功经验已推广到蚕桑区防治家蚕寄蝇,也取得很好效果。利用对不同昆虫具有选择性的杀虫剂防治益虫的内寄生性天敌,是例为国内外首创。

    “灭蚕蝇”原为保密成果,后逐渐解密,“1号”即乐果,“3号”为蝇毒磷(coumaphos)。

    四、杀虫颗粒剂灌心叶防治玉米螟

    该项使用技术由邱式邦、周大荣等研究完成。

    玉米螟产卵在玉米叶片上,打苞抽雄前,初龄幼虫绝大部分集中在玉米心叶中叶片缝隙内。玉米抽雄后,一部分玉米螟先藏在叶鞘内,再经过叶鞘钻蛀到茎秆里继续为害。玉米螟这一为害习性,决定其集中于玉米心叶期间为化学防治最佳时机和最佳施药部位。

    化学防治玉米螟,若茎叶普遍喷雾,大部分药剂未击中要害。若用药液灌心叶,待药液干涸后,仅在药液接触部位的心叶内侧形成药膜,随着心叶的生长及向外伸出,新抽出的心叶底部内侧完全没有药剂,不能控制此时侵入的玉米螟幼虫。而用具一定持效期、有缓释作用的杀虫颗粒剂施入到玉米心叶期的喇叭口内时,粒剂可随着玉米的生长不断向底部滚落,不但粒剂总在玉米螟幼虫此时生活位置附近,而且粒剂滚落过程中可在施药后的心叶整个内侧留下一层药膜。玉米抽雄后,原在心叶内的粒剂大部分滞留在叶鞘内,可以杀伤在叶鞘里为害或通过叶鞘向茎秆钻蛀的玉米螟幼虫。当然,这样使用的粒剂不能遇水崩解,粒剂不能太轻或粒径太小,以免粘附在叶片上不向下滚落。

    粒剂灌心叶防治玉米螟的施药适期应为心叶末期。春玉米上第1代玉米螟产卵高峰在心叶中期,产卵末期延续到心叶末期,前后可长达一个月,其间不断有幼虫侵入心叶为害。过早施药,难以杀死晚发生的幼虫;心叶末期施药,才能消灭前后在心叶丛里集中为害的幼虫。另一方面,早期发生的螟虫成活率低,后期发生的成活率高、危害性大,防治的重点应放在后期。夏玉米通常有两代玉米螟,2、3代卵交叉重叠,心叶末期处于2代螟卵盛末期和3代螟卵始盛期,此时施用持效期较长的粒剂,即重点防治2代,兼治3代,包括兼治心叶末期以后才孵化的幼虫,起到保穗的作用。如果错过心叶末期再施药,不仅因植株高大难以操作,且玉米开始打苞,粒剂无法撒入雄穗苞,心叶丛里的幼虫有些会钻入雄穗苞内为害,防治效果不佳。故无论是春玉米,还是夏玉米,只有在心叶末期防治,药效才显著,玉米产量也最高。

    该项施药技术药效好、药剂省、操作简易,对环境几乎没有污染。几十年来,所用有效成分前后有滴滴涕、对硫磷、甲萘威、甲基异柳磷、辛硫磷等多个品种。

    五、马拉硫磷油剂防治松毛虫

    1970年代初,北京郊区松毛虫大发生。程春河、俞诗清等对其化学防治进行了研究。有效成分选择价格便宜、毒性较低的马拉硫磷,剂型选择油剂,药械选择当时刚引入国内的额娃式手持电动离心弥雾器。松毛虫对马拉硫磷敏感,马拉硫磷易于配制油剂,油剂须弥雾械具施用,弥雾须用低毒制剂,山区林木化学防治有害生物以非水的使用形式为佳,油雾既利于在林木株冠层渗透,又利于击中特定生物靶标。这几项选择及其相互配合很有科学依据。

    先从防治现场采集松毛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求出马拉硫磷有效成分对平均体重松毛虫个体的致死中量,再据以调节油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油剂理化性状、弥雾器转盘转速等因素,最终达到施药时每个平均大小的雾滴中有效成分的剂量,恰好是马拉硫磷对平均体重松毛虫个体的致死中量。鉴于松毛虫体表多长长的刚毛,刚毛顶端因静电效应很易于捕获运动中的雾滴,导致药雾易于击中虫体靶标。那么,若平均每头松毛虫捕获一个雾滴,害虫种群即约半数死亡;若平均每头松毛虫捕获两个甚至两个以上雾滴,则害虫种群几乎遭到全歼。当然,有相当部分雾滴被松针尖端捕获,并不浪费,也属击中施药靶标之列,这部分药剂在持效期之内,还可以起到对害虫触杀与胃毒的效果。故这项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药效很高,施药工效相当高,而用药成本相对较低。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药技术 寄蝇 有效成分 玉米 品种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