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澜沧模式为农机精准扶贫探索出路


李菁媛

2月23日,春节假期过后的第二天,作为云南省深度贫困县之一的澜沧县,在勐朗镇勐滨村那养小组冬季马铃薯种植基地举行冬季马铃薯首发北京仪式,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们精心指导培育出的优质绿色食品——冬季马铃薯,即将销往北京,边疆优质资源与北京大市场对接,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开拓了新路。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普洱市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澜沧县总人口50.0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就占全县总人口的79%。全县2个边境乡、8个边境村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达80余公里。目前全澜沧县尚有12余万贫困人口,是全国近6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全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澜沧县在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行动实施后,结合中国工程院带来的科研优势,正在逐步地走出过去的赤贫生活。“院士刚在这片地种冬马铃薯时,我们以为又来了一群包地种的人。过去,只要外面来的老板想种,大家就都把地租出去,有时冬季租一季才200元1亩。”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的农民李用生说。中国工程院在这片土地开展100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他们把新技术新农机带入田间,带着村民边干边学技术,新作物首次种植就获高产,仅马铃薯一季村民每一亩地就有9000元的收入。在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拉祜雅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展100亩马铃薯种植示范成功后,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带领的科研团队到各乡(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招生面试,首创职校院士指导班,对全县招生来的学生进行技术培训。2017年在全县招生240人,开设四个院士短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分别对冬季马铃薯种植、林下三七种植、畜禽养殖以及中草药材识别种植、农机使用等内容进行培训。2017年澜沧县继续选择6个乡(镇)推广种植马铃薯2000亩。项目实施后,通过4个月的种植,群众每亩可增收4000元左右。同时早冬蔬菜大棚种植和原生态种植林下三七都将一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通过实施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以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为核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引进示范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机械技术模式,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在项目组田间地头指导下,广大农户辛勤努力,优质马铃薯硕果累累,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该项目已与马铃薯收购商签订了供货协议,澜沧优质马铃薯将销往北京、山东、甘肃、新疆等地。预计今年平均亩产将达到2500公斤以上,按每公斤2元保底价计算,亩产值将达到5000元以上;按照2100亩计算,总产量将达到525万公斤,产值将达1050万元,农户一季1亩地可实现收入1万元。

澜沧县扶贫工作的成功为精准扶贫特别是农机精准扶贫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经验。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敏丽教授分享的题为《产教融合,探索农机化精准扶贫之路》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特别是丘陵山区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我国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大致呈现如下特征:一是贫困地区中,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边疆地区占主体,经济发展落后;二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手段落后,大多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下;三是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四是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大多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中约20%的农村劳动力为文盲、半文盲。扶贫工作主要通过扶持产业发展,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促进产业经济发展。”要加强贫困地区群众思想教育,培育贫困地区农机人才建设。“扶贫先扶智”注重精神脱贫,引导当地群众摆脱贫穷思想,激发有致富意识,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素质,要塑造当地农业甚至农机方面的相关人才为骨架,支撑起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的不懈动力。

推进农机精准扶贫要更大程度地拓展关于适宜贫困山区使用的农业机械的科技研发。发挥高校人才资源、科技成果资源、专家团队资源优势,联合生产企业,针对贫困地区进行生产技术、农机使用、组织发展、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持续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把握发展方向和重点,聚焦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注重农机推广。选择适宜的技术、质量好的产品,助力产业发展,实现精准扶贫。扶贫要与各级农机部门紧密联系,提高农机化科技扶贫的精准度。补贴政策应进一步向贫困山区可使用的相关机械进行倾斜,将农业机械化置于全产业链发展中,实现产业、科技、组织有机联系,最终实现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三七 蔬菜大棚 施肥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