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从科技创新到产品创新


通过联盟,几年来农机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第一个项目产出了120项新产品和新技术。“十二五”期间我们还有两个项目正在实施,一个是“863计划”的重大项目,一个是“支撑计划”的重大项目,一个联盟代表行业承担了国家两个科研主体计划的重大项目,这是国内任何一个产业创新技术联盟都没有的。

在产品创新这一方面,联盟也为行业提供了一些新装备,现在市场上可以看到的,已从科技创新转化成产品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植保领域的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达到机动、快速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形成的系列设备可以说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并代表行业参加了“十一五”科技成果展;再如200马力动力换挡的拖拉机也是可圈可点的。

总之,科技创新就是要支持产品创新,尽快走入市场,让企业尽快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在与国外产品的市场竞争中,适当、自主地把握农业机械化的代价和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才能够和国外产品基本上处在一个真正的竞争平台上,才能真正用市场换来技术。科技创新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做的,也是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加大力度要做好的,但是要转化成产品,这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并且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农机化导报:那么您认为科技创新转化为产品创新的难点具体在何处?

方宪法:主要是投入大,要求的技术队伍、制造能力综合水平高。一方面,通过技术的转换做好产品创新,要求企业或者一个科研团队必须要有一个目标,有定力,有耐力。我国有些农机企业全面铺开、全面扩张,但很少有自己的拳头产品,那么产品下一步如何改造,技术如何进步,性能如何升级?成为了一个难点。所以,在这个行业中要求一定要将专业化和使命感结合起来,企业应当在擅长的几个有限产品领域中做深、做精、做透,做成精品。

另一方面,从科技创新到产品创新的投入非常大。我们有些企业,把样机做出几台来,就让老百姓去田间尝试新机械,如果好用则购买留下,如不好用则退回厂家。这种靠市场、靠用户帮着做技术向产品的转化工作是站不住脚的。真正的科研要做好产品创新,要走好技术到产品的这一步,也叫“创新的陷阱”。因为科研可以失败,但是产品投进去,损失就较大了。这就要求企业家要有敢闯、敢为的精神,也要承担意想不到的失败风险。在这一步上,巨大的投入和风险,人力物力缺一不可。我们目前做得还不够好,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向市场创新的转化步伐。

中国农机化导报:一直以来,社会上都有这样的疑问,是否所有的农业装备中国都要自己生产?有些农机产品,国外有了成熟的机型,我们是不是只要买来用就可以了?

方宪法:我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过的道路已经证明了一点:买来的农机化不是真正的农机化,买来的农机化解决不了中国自身的根本问题。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要不要马上做、怎么做?比如我们是要与国外合作,或者是对国外的专利进行学习,还是另辟蹊径。我们要做的是排好时间表、制定出科学的技术路线、挖掘技术来源、思考怎么组织队伍和资源、讨论怎么去实施,而不是要不要自主生产的问题。

如果不自主化,就依旧会出现国外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不仅造成我们的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更主要的是农民有机买不起、用不上,我国的农机产业、农业发展最后还是会受制于人。例如我们早年开发的半喂入水稻收割机,现在已成为普遍的机型。我们2000年批量生产的时候,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一下子从36万元降到24万元。这么大的差价,没有我们自主创新产品,没有科技支撑,我们农业现代化整体代价都会很高。

至于商业价值,我认为包含技术价值、产品价值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内容。中国农机院的定位不仅仅是制造产品,过去我们完全是转让技术,那么到了今天我们要从转让技术走向高端产品制造,探索形成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并重的发展之路。我们仍将一如既往地继续研究和开发技术,向社会贡献技术,实现技术的价值,同时也要发展高端制造,实现产品价值,既要提供产品也要提供技术,两条腿走路为支撑农机工业发展做贡献,这样才能无愧于“中国农机院”这一称谓。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为行业,为某一具体细分市场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要具备这个能力,绝不是抓几个关键核心技术的装备问题,是在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都要准确把握,都要有技术和产品的供给能力,才能够做出合理的、实用的、全面的解决方案,达到一定的高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转化 农学 总体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