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铮 金娟
中国农机院成立近60年来,一直是我国农机科技创新的龙头,在农机的很多领域取得了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2007年,中国农机院牵头成立了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得多项国家科技奖励,填补了高端农业装备方面的空白,这些成绩无不闪烁着创新之光。我们知道,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农机行业,这两方面的创新有何不同,农机企业又该如何实现从科技创新到产品创新?为此,本报专访了中国农机院副院长方宪法。
中国农机化导报:众所周知,中国农机院既是一个科研机构,又是一家国有企业,但却又不是一般的企业。正如李树君院长所描述的:中国农机院是一个有智力服务能力的企业,从产品销售、生产制造到技术开发,每个环节都始终贯穿着一个精神:就是技术和知识创新。在您看来,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是怎样的关系?我国农机行业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现状如何?方宪法: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的确是中国农机院的特色,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创新,首先我想谈谈我国农机方面大的背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机工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主要的工作基本就是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走过了大型化机械到小型化实用的过程。而本世纪初,我国劳动力短缺现象凸显,这是我们都没有预料到的,整个农机化情况因而出现了大的转变,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在前些年,我们对整个科技创新工作和产品创新工作,包括市场开拓和服务领域,总体来看超前部署、总体部署还是有欠缺;真正在大型化、高精尖的技术,以及后续发展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再到后来的信息化技术等方面,都没有很好地跟紧国际发展潮流。因此,当前我国农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技术供给不足。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大量需要装备技术,大宗作物如粮、棉、油、糖等关键生产环节对机械化作业的需求更加迫切。我们拿什么去支撑?科技创新有点来不及,产品创新没有科技创新做支撑也是做不到的。所以,中国农机化导报抓住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这个主题,点抓得非常好,穴点得准确,这确实是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在农机行业,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确实还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格局。在十几年前,包括近3年内,我国企业的创新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从0.7%左右上升到1%,而按照国际一般水平,企业创新投入大约应该在2%—3%,好一点的企业能达到4%左右。当然,我国企业在对创新的认识和行动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大型的企业集团纷纷建立自己的研究院和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省级的企业技术中心。但是科研活动不是拿了钱、盖了楼、买了科研设备、招几个人甚至是招几个能人就能干起来的。即使有能人,也要有很好的团队、科研经验与知识积累,才能干成事。
中国农机化导报:您所说的研究院和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也开展了一些产品改进、改型,包括对国外专利进行研究,对行业发展也做出一定的贡献。但要说贡献最为突出的,就不得不提到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方宪法:是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于2007年6月,是国家科技部等部委首批推动成立的四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一,中国农机院是联盟的牵头发起和秘书长单位。联盟就是针对两方面问题来开展工作的,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做不了、投入不足的;另一方面是人才队伍和科研储备不足的。于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大家共同来攻克技术难题。现在联盟共有42家成员单位,核心就是攻克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首先服务行业骨干企业,然后再向中小企业扩散。但是从面上来看,这个资源和力量还不能完全覆盖整个农业装备量大、面广的需求,而且时间有限,六年多不到七年的时间,我们能干也只能干这么多。所以,我们在联盟的工作中提出“有限目标,有所作为”,让大家看到、体察到我们这支队伍还能做点事,更能做好事,但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是可以依赖的。在此,也希望国家、地方,还有企业、大学,包括我们这一类的研究院所,大家能够看到希望,团结在一起,尽快地调动、整合资源和人力,协同做到“项目、人才、基地”这三个结合。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13-10-22/nj_7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