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由本报携手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协会、山东省农机工业协会和德国斯图加特展览公司主办,《世界农业》杂志协办的2013青岛国际农业机械化论坛以“农业机械的国际化与智能化”为主题,分别从这两个角度,深入分析、探讨当前农业和农机化发展趋势,通过嘉宾分享各自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为农机新信息、新技术和新产品搭建广泛交流的平台,广开言路、百家争鸣,共同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国际化与智能化,推进我国农机化事业更好、更快、更科学地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
理念 要素 策略缺一不可首先是梳理农机国际化的理想信念。所谓中国的农机国际化,就是中国的农机要融入国际农机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中国的农机市场也敞开大门,宽容外国农机进入,百花争艳、公平竞争,共同为世界农机化更好地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要强化农机国际化三个基本要素:实体、产品和人才。实体指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农机企业,这是农机国际化的基础;产品则是树立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农机品牌,建立有特色的中国形象,推出打得响的农机产品是农机国际化的核心和关键;人才指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值得重视的是国际化企业不仅需要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金融管理人才,还需要培育和善用具有研发能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从事产品生产制造的高技能人才。
最后是实施农机国际化策略,设立和实现策略才能够达到期盼的愿景。农机走出去,什么农机,走到哪里去?是农机国际化的重大策略选择问题。农机企业走出去,市场定位要找到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着力点。同时,中国农机国际化要坚守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原则,从我国国情和农机企业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低成本与差异化结合的国际竞争战略。建平台、建基地、建渠道、建网络,打好基础才有发展的后劲。
美国爱科集团中国区副总裁李有吉:
农机国际化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走国际化这条路,否则你的企业是无法继续发展的。国内很多企业近年都在做国际化的尝试,特别是一些大的企业应该带头做,作为中国的民族企业,国际化道路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产品是基础,人才是根本。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最后是通过产品体现出来的,除技术外,还需要有更多的后部支撑,包括对当地的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的支撑。不应有短期行为,国际化是一个长远过程。
以我所在的爱科集团为例,集团德国丰特、法国麦塞斯科森、美国挑战者和芬兰唯美德四个主要品牌,现在在中国销售的只有唯美德和麦塞斯科森。丰特可以说是拖拉机家族的佼佼者,属于顶级产品,去年中国区市场部将我们需要美国挑战者和德国丰特的信息反馈给美国总部以后,得到的反馈是“你们爱科中国再等三到五年吧”。为什么?因为我们不具备全部的服务和支撑能力。所以说无论国际巨头走入中国,还是民族企业走向世界,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国际化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
山东金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金英:
在农机国际化的时代中用最好的产品为农民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际化已是各个领域越来越广泛的话题,农机自然也不例外。国际化对应的是本土化,而中国农机的本土化在经历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后,确实为广大农民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金亿公司从1958年建厂至今已有55年的历史,一直生产着农业发展阶段中农民所需求的各类农机,现已发展为年产万台以上联合收割机的现代化农业装备企业,春雨品牌也成为农机市场的知名品牌。但是2011年11月到德国汉诺威观看农机展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我国农机与国际农机的巨大差距。那时,我就定下了打造民族品牌,建设百年金亿的决心,要像国际农机产品靠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13-4-2/nj_75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