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风采录(一)


“上农大、学农机、做推广,让我的亲人和乡亲摆脱沉重的体力劳动!”——这是湖北省荆州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张启新年少时的梦想。

张启新生长在农村,对农村和农民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让他矢志不渝地在农机推广岗位坚守了32年。自1984年从华中农业大学分配到荆州市农机局后,张启新去工厂、到企业、进学校、下农村,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在农机推广第一线。

收割机粮箱里的“一线指挥官”

张启新对待工作从来都是不假思索地承担,不折不扣地完成,对于农机统计、农机安全管理、农机投诉、农机维修管理等繁重、琐碎,甚至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张启新从不推诿,他用行动描绘了先进农机工作者扎扎实实工作、勤勤勉勉为民的形象。

湖北荆州粮食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占当地农作物总面积的一半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田劳动力越来越紧张,甚至一度出现了抛荒地。

作为一名农机人,张启新深感传统种植业必须实行机械化,粮食生产才有保障。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荆州市在湖北率先从北方引进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机收,同时组织本地机械到北方机收作业。为了掌握一线情况,张启新带领跨区作业服务队,跟车到河南、山东和湖北各粮食产区巡回跨区作业,吃的是农民百家饭、住的是地铺、土炕,由于作业紧张,张启新经常一天只吃一餐,晚上还要加班到深夜,累了就把麦草铺在田埂上休息一会。为了节约资金和方便路途车队转移指挥,他就坐在收割机的粮箱里,一坐就是数千里。通过带着车队走南闯北,张启新学习到了北方麦产区的机械收割基层组织和管理的先进经验,也为荆州农民通过购买联合收割机后跨区作业赚钱进行了亲身示范,荆州水稻收获在5年时间内迅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是湖北乃至南方水稻产区率先实行水稻机械化收割的地区。

巧用电视电话 成就“农机警察”

近年来,荆州联合收割机达到饱和、机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张启新的工作重点又从推广转到了机收市场管理服务上。为了了解不良人员控制机收市场,强迫机手作业、收取“保护费”等农民投诉问题,他多次顶着酷暑,和当地电视台记者一起对外地机车进行跟踪暗访,对调查出来的问题在电视台公开曝光,并联系当地公安部门及时跟进处置,引起了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荆州市人民政府2004年1月29日发布《荆州市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办法》政府令,规范跨区机收市场管理,荆州的粮食机收市场管理也日趋规范。2005年,以农业部、公安部、交通部等部委组成的全国跨区机收工作领导小组授予了张启新“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为了维护机手权益,张启新建议领导在他的办公室设立了“农机110”热线电话,方便农民投诉。粮食收获旺季,经常半夜2-3点接到跨区作业机手的投诉和求助,张启新从来都不厌其烦地予以答复。

粮食收割的问题解决了,但要让乡亲们不再脸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必须用机械插秧替代人工插秧!”这成了张启新心里更重的担子。他积极参加培训班学习技术,虚心向农艺专家请教水稻生长知识和种植技术,并在实验示范基地反复实验验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组织编辑和参加编印了《机插秧技术手册》、《跨区机收服务指南》等培训和宣传教材,亲自为农民授课辅导。

为了大面积推广水稻机插技术,张启新再次利用电视,制作了一批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机插秧宣传节目,实况直播“机插秧人机大赛”等优秀节目,深受百姓喜爱,达到了较好的宣传目的,在市委、市政府的帮助下,成功推广了插秧机4000余台,作业面积超过100万亩,使荆州市机插秧推广工作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

张国义:让“铁牛”耕耘希望的田野

河南省罗山县有120万亩耕地,常年种植水稻96万亩。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一直是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为补上这块“短板”,罗山县农机局局长张国义深入农户调研走访,查找原因,经过精心组织,2007年5月,罗山县成功举办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现场会,尽管豫南早春乍暖还寒,但仍有近500名农民到现场观摩。当时,农艺师出身的张国义赤脚下田,亲自指挥操作。年近80的农民老顾激动地说“老汉我活了79,还是头一次看到插秧往前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粮食 连续 联合收割机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