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攻坚杂交小麦难题,先正达取得新突破


      在三大主粮中,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都成功实现产业化,但对杂交小麦的育种和推广已走过约一个世纪,迟迟未取得重大进展。

      长期以来,杂交小麦推广之路受制于高昂的制种成本。日前,先正达集团科学家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论文,首次公开“一步胞质不育系转育技术”。论文发表后引发业界和媒体关注。评论认为,这项成果大大加速了育种进程,有望一举破解杂交小麦推广瓶颈。

      这项技术的核心研究成员之一一——先正达集团北京创新中心科学家吕建博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把杂交小麦推向市场是一代代育种家的梦想,同样也是先正达的梦想。先正达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杂交小麦商业化种植。




杂交小麦为何难推开?


      利用农作物的杂种优势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是现代农业核心科技之一。所谓杂交种,即通过杂交两个亲本得到的后代种子。“杂交种充分利用了杂种优势效应,可以提高生长势,增强病虫害抗性和提高产量。”吕建介绍。

      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相继成功实现产业化。尤其是后者,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历时数十年,让中国杂交稻技术领跑世界,为保障中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但是,迄今为止,与水稻和玉米相比,小麦杂种利用却在全世界均未获得预期突破。对杂交小麦的研究,国际上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

      事实上,对杂交小麦品种的开发一直未停止,近些年陆续有新品种上市。“现有杂交小麦制种流程有个很大的瓶颈,就是制种成本很高,成为影响杂交小麦推广的主要障碍之一。”吕建说,粗略统计,生产一亩杂交小麦品种的成本,是一亩杂交玉米或杂交水稻成本的10倍左右。

      除了成本,在科研界,对杂交小麦的研究还存在一个困惑点:小麦究竟有没有杂种优势?换言之,与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带来产量、抗逆性上的飞跃相比,现有杂交小麦品种似乎表现并不优异。

      果真是这样吗?“从我们的研究和同行发表的论文成果看,杂交小麦可以实现增产10%-20%,比较好的组合甚至增产25%。”吕建认为, 通过优化组合,杂交小麦的潜力不比其它杂交作物低。

      中国年产小麦大约是1.2亿吨,而年消耗量在1.1亿吨。毋庸置疑,利用小麦的杂交优势进一步提升产量,对于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育种界的瓶颈难题


      杂交小麦的研发和推广之路,受限于昂贵的育种成本上。而这,根源于小麦与水稻、玉米不同的物种特性。

      杂交品种是父本“帅哥”和母本“靓女”优势结合的产物。小麦和水稻一样,都属于雌雄同花,严格自交授粉。而要培育出杂交品种,就不能让这些母本自生自育“近亲结婚”,因此需要找到雄性不育系材料,让植株只具备“女性”特征,再与父本结合。

      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都可以选育出成本可控的雄性不育系,但杂交小麦却没那么容易。

      “水稻和玉米是二倍体,同样的基因一般只有2个拷贝。而小麦则是六倍体,同样的基因会有6个拷贝,所以小麦的种质创新相对比较费劲,育种周期很长,难度也很高。”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克剑解释。

      以三系小麦杂交育种技术为例,传统方法是将现有不育系材料同可育品种材料进行杂交,再进行5~7代的回交。显而易见,这种方法需要多年多代的杂交选育,既耗时又浪费资源,育种成本很高。


“一步到位”胞质不育系转育


      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耗时费力,有没有更高效的育种路径?

     “我们开发了一步胞质不育系转育技术。这是基于父本单倍体技术,将不育系开发成父本单倍体诱导系,将待转育的材料诱导父本单倍体,再利用单倍体加倍技术实现胞质不育系的一步转育。”吕建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水稻 父本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