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武汉召开的湖北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暨全省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万清作为企业代表,作了题为《主动作为应对新常态,五大转型确保稳增长》的交流发言,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赢来了一阵阵掌声。这是湖北肥企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国化工报记者了解到,湖北一些重点化肥企业克服化肥主业产能过剩、市场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绿色技术,实现多元并进,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近年来,湖北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我们累计投资2亿多元,加强了‘四废’综合治理,实现固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尾气综合利用率在95%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90%,废热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年创造经济效益5亿元以上。”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说。
据李国璋介绍,兴发在主要园区利用不同产品间的共生耦合关系,将产业链上游的废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的原材料,形成各个主导产品环环相扣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将废物和副产品“吃干榨尽”。宜昌园区累计投资近200亿元,成为全国化工行业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标杆企业;宜都园区累计投资近100亿元,被评为全国中低品位磷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作为一家矿化、矿肥相结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面对磷化工市场行情日益下滑的严峻考验,湖北中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发展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走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转型、以绿色理念引领企业发展的道路。”该公司董事长陈志孚说。
陈志孚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中孚投资15亿元、总规划占地约650亩的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在鸦鹊岭镇精细化工园区立项上马。该项目主要是以磷矿石深加工为主线,系统开发磷矿石的各种化工资源,打造较完善的精细磷化工产品链。“该项目建成3年来,磷石膏综合回收利用水平居于行业领先地位,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加强,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利税3.5亿元。”陈志孚说。
技术绿色加快应用
以前,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行业整合方面独树一帜,大手笔同业并购一直是宜化做大做强的“金钥匙”。在现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时代,宜化依靠自主创新,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把生产效益不好的产品调整为生产效益好的产品,将一些技术含量低、规模小、落后的化肥品种淘汰掉,转而生产规模大、更能适应市场需求的肥料品种,做到既节能又环保。
“当前,我们总投资近100亿元的合成氨产业升级行动已经启动,将通过运用先进的、节能的技术装置如水煤浆气化装置等,提升设备效能、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降低消耗、提升效益的目的。”宜化董事长蒋远华说。
三宁公司在加快产品提档升级上同样出手不凡。该公司5年投资60亿元建设己内酰胺和硝硫基复合肥项目,淘汰了碳铵、普钙等产品和硫铁矿制酸等装置,促进了化肥向化工、传统肥料向高端复合肥的双向转型。去年年产60万吨硝硫基复合肥项目全面达产,年吞吐量达400万吨的综合码头投入使用。
“去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占比达63.5%,高端产品销售额占到经营总额的39.5%,作为以化肥起家的农资主导企业,非肥精细化工产品产值占比超过50%。”李万清说。
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在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巩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兴发集团融合理念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着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旅游、物流、金融等绿色朝阳产业,形成了以化工为主导、多元融合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不仅如此,兴发还抢抓全国打造长江经济带战略和湖北“两圈一带”机遇,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建成兴山峡口港600万吨码头、宜昌古老背200万吨码头、宜都宁通250万吨码头,为企业自身提供物流运输服务,年货物吞吐量1000多万吨,营业收入超过亿元。
近年来,宜化陆续利用销售采购网络发展了商贸、物流,利用当地投资或搬迁取得的优惠土地发展了房地产,利用工程技术优势发展了化机、蓝图设计院,利用化肥网络发展了种子、农资超市,实现由传统制造业向低碳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认识到,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开展多元化经营,可以规避风险,实现资源共享,产生放大效应。”蒋远华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6-01-07/325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