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谁能把农民吸引到电商平台上来,是个很难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一亩田等企业需要几千万美元的融资去做地面推广。因为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地推。业内有一句玩笑话,农资销售人员丰富了农民的生活。制造商因为传播单一,缺乏支持,造成农资生产严重过剩,结构不合理。比如由于蔬菜、瓜果的价格波动,农户的种植面积发生了哪些变化?没有透明准确的数据支持,导致很多生产商做了很多低端的农资产品,依靠低价促销,造成恶性循环。
《农资导报》:照您这样讲,那谁才能做农资电商?
看到记者疑惑不解,刘洋说,2014年中国GDP是63.6万亿元,农业仅占8%,而且这还是60%-70%是劳动力和农资的投入。农业、农资是1.5万亿元的规模。巨大的市场,哪怕只有10%从线下拉到线上,都是一个1000多亿的盘子。我觉得只要是致力于服务农民、专注于大数据的分析、提供有效的产销支持,以及通过对农民种植数据的积累使购买农资更加便利和便宜的从业者,都可以尝试农资电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既不要低估农资电商的能力,但又不夸大其效应,与其说在线上烧钱,倒不如在线下实实在在做些服务,还可扩大、拓展其在金融等领域的服务产品。
未来的农资电商有两个发展的可能性。一是农资电商不是品牌之争,而是用户的信任争取。专业种植户对品牌的需求不是绝对性的,用户的信任是来自于社群。以不同作物或地区形成的行业或地方农协是大家抓的重点。二是农资电商的核心是为农民产生价值。造富于民,还富于民。
目前,农户智能手机的使用比例还是不错,上海周边的农村达到了70%,用微信的人达到了60%。农资电商和农资营销都一样,是很难全国一盘棋去下,都是一个区域接着一个区域的去做,形成一定的口碑,然后形成传播,慢慢去积累品牌。未来的推广模式不可能是一口吃下全国市场。
《农资导报》:农业互联网未来的趋势是什么?灌溉网&水肥网与91农业合作是否是“互联网+”的范例?
刘洋:农业互联网未来的趋势是什么?这要看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首先,中国的农业发展未来一定会专业化+规模化。专业化主要是我们的农户会集中在1-2种作物品种。当农民足够专业化时,他的抗风险能力就会增强,农民会自然地去考虑扩大规模,要更多地、甚至往农产品加工等纵深发展。其次,信息化的变革。供应链的信息程度、资金流转效率会更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最终实现销售渠道电商化。其实通过最近一年多的观察会发现,“微商+新农人”的崛起对农业与农产品的销售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农业未来的趋势是新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场景化服务。灌溉行业是和农业物联网走的最近的,将来就是当条件都成熟时候,智能设备代替传统农技人员的局面也会出现。
现在,中国的农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紧要的关口,如果没有先进的理念、先进的要素来助力和改造,中国农业要走上现代化是很难的,“互联网+”为我们找到一条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选择了“灌溉网&水肥网与91农业”全方位合作,也算是“互联网+”的一次尝试。为什么我会选择91农业的全资控股?说实在的,创业越久就越是对农业有了敬畏之心,我不算很成功的创业者,但是我今年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懂得放手。我觉得,做农业互联网的创业者是要去价值拼图,找强者合作,而不是想象成为第二个马云。现在我做到了,过去我填补了两个行业的空白,而现在当我想做农资电商的时候,发现其实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我一直在找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有抗风险的能力,模式上能够1+1>2。我不看好农业的B2C,网上有再好的农业产品,再牛的品牌,也很难卖到农户手里。只有O2O的方式可以来做。而91农业是一家连接农场到社区的农业O2O服务平台,91农业整合完灌溉网和水肥网之后,下一步可以直接给农场基地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这样就可以形成另外一个O2O的闭环,逻辑上是通的。
做农资电商,要想想切中哪一类人群。我们选择的第一类人群是40岁左右,可能在城市里做过农民工,再回去种地,让他们用手机下单不会那么困难。第二类人群是城市周边的农民,他们的产品主要是供给城里人,对移动互联网也比较了解,容易切入。我也希望去从农产品安全的角度来切农资电商。城市里的人喜欢有滋味、安全的东西。91农业的前身是一个做农产品安全溯源的公司,他可以为农场基地提供农产品标准化及质量安全服务,反过来我们也有能力为农民提供好的农资产品和农技服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5-09-23/27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