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市场低迷态势延续,让化肥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有的甚至难以为继。所幸的是,前4个月德龙生物虽然也感受到了压力,但销售额仍比去年同期增长12%,延续了从2004年以来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公司在产品研发、基建投资、市场运作、广告投入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受到肥料市场下滑的负面影响。
开春以来,化肥行业愁云密布。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前四个月,各类肥料价格都在下降,销量萎缩,企业开工率持续走低。
5月9日,德龙生物在新落成的渭南厂召开了市场研讨会。会上普遍认为,大市场虽然困难,但我们的品牌在当地市场信誉扎实,网络顺畅,价格稳定,对完成公司年初制定的年增长30%的目标仍然信心十足。我们分析,出现这种难得的良性局面,得益于德龙生物多年来认真汲取教训,把规避风险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坚持把控好企业发展的每个节点,做到产品开发、基地建设、渠道扩张、广告投入同步增长。顺势而为,稳妥经营。
汲取教训 稳妥发展
1995年初次接触生物菌肥,进行了农田试验后,菌肥卓越的功效深深地震憾了我们。从那以后,我们团队成员就铁定了心,要将生物菌肥这个产业做起来。
从1996年到1999年,菌肥的推广做得顺风顺水。我们独创的大规模车队直销模式,在陕西关中、渭北、胶州、辽东半岛、山西运城等苹果产区及河北酥梨区都形成了较大的影响。我们同渭南地委党校合作的菌肥生产厂投产9个月收回投资,而且结余的利润比投资总额高出一倍多,9个月赚回了两个厂。这在当时比较封闭的渭南引起很大的轰动。
我1993年从陕西省委组织部两手空空下海,到1996年年底不仅有了“第一桶金”,而且全资购买了当时国内第一家工业化菌肥企业――北戴河生物固氮肥厂。1997年春节过后,我们在关中大地上跑的宣传车就超过200辆。其中34辆新车和几辆小车都是党校职工投资购买交给我们经营的。
在公司快速发展面前,自己的头脑就有点把控不住,开始发热了。1999年,我们投资了三原厂,过早地从生物菌剂跨入生物有机肥领域。2000年,我们又在渭北4个县聘请了5名苹果专家、50多名技术员和400多名联络员,全力打造“百万亩出口苹果基地”。2001年,我们又在西安搞起了“德龙绿色食品连锁”,最多的时候发展到13家。超常规的发展,就象小马拉大车,超出了我们能承受的底线。2003年底,我们到了管理人员连工资都得减半发放的困难地步。
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求大、求快是企业发展的砒霜,必须果断地改弦更张。从2004年起,我们砍掉其他项目,一心一意做好菌肥产业。实践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两年销售额翻一番的目标,走上了快速、稳妥发展的道路。
抵制诱惑 健康发展
这几年,特别是企业有点实力后,各种诱惑就会迎面而来。
一是各级政府的扶持资金。这些年,国家投放到农业的扶持资金越来越多,生物菌肥又是投放的重点之一。如果我们想要,稍加运作大概就能得到。有多次中介机构主动联系我们,按照他们的说法,只要我们出材料,运作完全靠他们完成。甚至还有骗子模仿中介的说法,企图引我们上当。出于好奇,我们与这些中介机构有所接触。等了解其中内幕后,才知道这里边不但程序繁琐,而且潜规则很多。要拿这个钱,你就得趟浑水。
我们坚定地认为,国家扶持农业是对的,扶持菌肥产业更是对的,但扶持必须是普惠性的,就象菌肥产业全部免除增值税一样,所有企业共同受益。现在流行的项目支持,国家高层或许出发点是好的,但从实践看,完全成了管理人员权力寻租的重要途径,在基层干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既难以持久,也蕴藏着极高的风险。
尽管我们知道、也看到有些企业上项目不惜成本拿到政府资金,短期内扩大了规模。但我们认为,企业一旦走上这条路,管理层就很难耐住性子在管理、产品市场上下功夫。钱来得容易,花得也容易,自然就很难成长为一流企业。就我们知道的,至今还没有一个靠拿政府资助发展成功的先例。尤其是在新一届中央领导着力打击贪腐的今天,我们多年来清清白白做事,心理上的安宁和对员工心理上的正面影响,更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4-06-13/274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