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风正潮平好扬帆


□本报记者吴俊生 特约记者吴世标

老国企新活力

采访手记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60年光荣历史的老国有企业,作为农资行业的领军者,近年来在肥料创新上好戏连台。

据红四方公司副总经理陈勇透露,近些年来,红四方公司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国内权威科研单位进行合作,推出了控失肥、抗旱肥、稳定性肥料、易降解高分子包膜缓控释肥等一系列新型肥料。推进绿色、生态、高效农业,已经成为这家公司的不懈追求。

四年前,当国内第一包控失肥在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下线时,面对“控失”这个闻所未闻的名词,业内陷入了“控释”还是“控失”的争论;四年后,如果你还在为这两个概念而纠结的话,那只能说明你out了。

李守芳,红四方营销公司新产品部经理,作为全程参与控失肥推广负责人,回忆起这段往事,她至今仍觉得更像一则趣闻:“很多人怀疑我们将名字写错了。”

四年过去了,从最初的质疑到如今的追捧,在中国缓控释肥领域,毫无疑问,红四方控失肥已经当仁不让地拥有了一席之地。

历程篇:从沉寂到爆发

然而,控失肥的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据介绍,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红四方从2006年就开始小范围开展控失肥肥效试验,在掌握大量基础数据后,2007年12月与该项技术持有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正式签约。2008年3月5日,伴着机器隆隆的轰鸣,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包控失肥在红四方诞生。

2008年的中国化肥行业,新型肥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缓控释肥已不是新事物,但同样属于控释技术范畴的控失肥却让业界感到迷惑甚至质疑:这究竟是一项新技术,还是厂家的炒作?

引起争议的原因是控失肥对主流技术的颠覆。传统技术路径一般都是通过添加抑制剂或给颗粒肥料覆盖一层薄薄的包膜来达到控制养分释放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但是,红四方控失肥的技术思路则迥然不同。

“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句广告词如今已伴随红四方控失肥唱遍大江南北,它精准地诠释了控失肥独具的技术原理。据了解,控失肥是将高分子材料做成化肥控失剂添加到化肥中,在土壤中遇水形成内置网,从而网捕住化肥养分,并由此产生两大相辅相成的效应:一是有效减少化肥流失,为降低农业污染开辟了新路径;二是被捕获的养分在植物根际形成养料库,作物对营养可随需随取。

新理念指引下的控失肥一经面世,即引起媒体关注。当年4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程赶赴合肥,对这一因治理巢湖污染而诞生的肥料进行了报道。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尽管外界不乏赞誉,但市场的犹疑并未完全打消,控失肥在不温不火中蛰伏了三年。

进入2011年,沉寂的市场开始爆发。李守芳如此描述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控失肥市场明显发力,今年更是一派火爆,最高峰月发货量达到去年全年销量的2倍以上。更重要的是,以前靠公司强力推,现在是大家主动要。”

效果篇:大田应用写丰收

市场的峰回路转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归根结底源于控失肥在农作物上的不俗表现。截至目前,控失肥推广已覆盖大多数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以及诸多经济作物,四年来留下串串丰收的佳话……

2011年,在安徽蒙城县马集镇,2000多亩红四方控失肥玉米示范田丰收在望,测产亩均713公斤,高出普通地块200~300斤。该镇副镇长李恩峰满怀期待地说:“如果全镇10万亩耕地全用上控失肥,能增收2000多万元呢。”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玉米 小麦 水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