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汶川特大地震5周年,相信人们都记得这样的情景:“5·12”地震发生后,李克强是第一个冒着余震危险,从震后滚石阵中穿行进入北川县城 的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四川安县看望灾民和检查救灾情况时,李克强正要上车,突然听到有人在呼喊。他回头一看,见一群老百姓不顾当地干部的阻拦冲过来,他立 即下令不要阻止,并走上前与大家握手。一位抱孩子的中年妇女哭着对李克强说,他们是从外乡镇逃到这儿的,因为不是本地人,所以得不到帐篷和救灾粮,而且孩 子生病了,但救灾药中没有适合孩子吃的。李克强立即要求省里县里陪同的干部,不管本乡还是外乡来的群众,都要同样安排,同等待遇。他还亲自察看了路边一处 医药救助点,要求医生马上给孩子治病。
2010年7月,在山东考察途中,李克强走进稻田,向正在插秧的农民关切询问雨灾程度和育秧等情况。11月,在天津考察时,他登上8米高的扶 梯,走进粮食储备库,察看储备情况,还抓起稻米放入嘴中轻轻咀嚼,判断粮食品质。去年岁末,李克强冒雪探访湖北恩施龙凤镇青堡村,踩着泥泞的山道攀上一个 坡,用手抓了一把泥巴捏捏。“抓土看地,这个很农民的动作,和我们一样。”一位村民说。
“你们为了过上好日子,在外打工不容易。我也当过农民,懂得你们的辛劳。我在政府工作,也是给你们打工。”2013年春节前夕,李克强在内蒙古 考察期间来到包头火车站,看望返乡农民工,对他们说了这番话。“将心比心”的关怀,不仅温暖了旅途中的农民工,也引来了社会舆论的热议和赞许。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体恤民情始终是李克强的思想底色,“万事民为先”也一直是他坚定践行的执政理念。
外交舞台上的“李旋风”
作为常务副总理,李克强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工作上,外出访问并不太多。但为数不多的几次国际“亮相”,他都充分展示了一个大国领导人所具有的外交智慧和魅力,在当地刮起一阵“李旋风”,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早在团中央工作时,李克强就分管外事工作,再加上他英语娴熟、性情谦和,在外交场合很容易散发出一种亲和力。2010年1月,李克强访问瑞士, 并出席了在那里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1月28日,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表了特别致辞。之前,在几位欧洲国家的总统和领导人演讲时,听众 不足一半,而等到李克强演讲时,会场立刻爆满,甚至连走廊里都站满了人。在致辞中,李克强介绍了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并对世界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提出了自 己的建议。他强调“以合作的精神共谋发展,以包容的态度共创未来”,受到了世界媒体的热议。《福布斯》杂志网站文章称:“中国副总理李克强做了一个关于实 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完美总结。”《纽约时报》的报道则对李克强本人大加赞赏,认为李克强自信地走上演讲台,微笑着向台下招手,致辞既引用了孔子的名 言,也充满了现代的气息。
外交工作需要柔性,更要攻坚克难。李克强在这方面也毫不含糊。2011年,朝鲜半岛局势微妙。为了缓和局势,那年10月,李克强率团出访朝鲜、韩国。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连访朝韩两国,也是对李克强外交能力的重大考验。
在朝鲜,李克强会见了金正日,还参观了学校和农场。转过身来,李克强又奔赴韩国。韩国总统李明博的高规格接见,经济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让人丝 毫感觉不到李克强刚从与韩国关系紧张的朝鲜而来。韩国《首尔新闻》认为,李克强在短短一周内接连会见朝韩首脑,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调停”作用。
2012年12月,《福布斯》杂志公布“2012福布斯全球权势人物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以第十三名的位次,首次登上 该榜单。用一位美国学者的话说,“领导人的形象对于一个国家影响力的作用是巨大的”,而李克强正是用自己在外交舞台上表现出的形象和能力,很好地在世界上 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6/2013-03-28/89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