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一颗扇贝种子的引进,使一个黄海深处的渔业企业迅速成长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引发了中国水产养殖新革命,为日后建立“海底银行”奠定了基础。如今引进的品种通过培育已经成为自有品种,海大金贝通过国家水产良种审定,成为产学研模式下首个水产新品种,獐子岛渔业旗下拥有了以海大金贝、蓬莱红、海洋红、大西洋深水扇贝为代表的一大批良种。獐子岛渔业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并成为水产行业第一个国家创新型企业。
獐子岛渔业起步于科技创新,发展于科技创新,受益于科技创新。这些科研力量为獐子岛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种质保障、技术保障、安全保障,为獐子岛可持续发展不断补充强大后劲。如中科院海洋环境监测重大专项——北黄海海洋环境监测平台建设项目在獐子岛海域建成并投入运行,为超1500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生态、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在科研中獐子岛渔业舍得投入。2010年4月,獐子岛渔业董事长吴厚刚获得大连市“科技创新企业家”大奖,吴厚刚将5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设立“獐子岛科技奖励基金”。獐子岛渔业还投入2000万元,设立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獐子岛渔业科技进步奖励基金、中国海洋大学·獐子岛渔业教育基金。
为呵护蓝色海洋的生态环境,2004年獐子岛渔业与大连海洋大学合作,进行海洋公益性科研项目研究,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海洋牧场,利用物理与生物的方法与技术,设置人工鱼礁、人工藻礁,对刺参、海胆、皱纹盘鲍、扇贝等海珍品的栖息环境进行修复与优化。今年要投放人工渔礁10000个,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獐子岛渔业开发海域能力已由几年前的30米等深线拓展到现在的50米,虾夷扇贝亩产由过去的8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50公斤。2009投放价值2.5亿元的苗种近36亿枚,实播海域面积达65万亩,今年将播苗120万亩、近60亿枚,依靠生态、依靠科学、依靠环境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生态海洋牧场。
创新人力:营造和谐文化
“敢立潮头,勇为人先”是獐子岛渔业的企业精神,人力才是企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第一要素。在獐子岛渔业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上,不乏创新人物,从上世纪50年代将小型裤裆网改造成为大型裤裆网的西獐子村船长王世义,到60年代实行科学生产,大胆开发新渔场,不断改革网具渔法的打鱼“土专家”初仁道,至7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勤俭节约运动,从而创造了“一滴油精神”的邵本松……,正是这些一批又一批先驱者的艰苦努力,开辟出了一条獐子岛渔业走出海岛的创新之路。
如何让人力更具创新性?獐子岛渔业从创新生产工具、减轻劳动负担、改善工作环境等入手,培养员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企业投入100多万元与大连海洋大学合作,制造出机械播苗机。獐子岛渔业养殖分公司捕捞船队队长王明友告诉记者,以前到了播苗季节,一船上千吨的扇贝苗,全靠人工一箱一箱从舱底搬出来再撒向大海。一船就需要40名工人,现在有了机械播苗机,只用15人就可以了,而且还比以前省力。
獐子岛渔业文化的核心是“责任、合作、执行、感恩”,关心和尊重员工的利益。从设立员工节就能体现出来,2010年9月28日是大连獐子岛渔业成功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并创造出两市最高股价的一周年纪念日,獐子岛渔业几经审慎研究,决定将这一天定为獐子岛渔业员工节,并将1月5日定为团队日、将7月5日定为客户日,旨在以节日的形式来凝聚力量,进而作为一种对獐子岛渔业半个多世纪栉风沐雨的几代员工,前赴后继、奋力拼搏的鞠躬深谢;对肩挑人扛“獐子岛”产品走向全国市场,一路不辞辛苦的亲盟客户的诚挚表达。
新一代獐子岛人继续扛起创新大旗,獐子岛渔业荣登“2009中国年度创新榜”就是明证,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是对企业文化和谐发展的认可。展望未来,獐子岛渔业,一个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生态海洋牧场,将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6/2011-01-10/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