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食品安全 > 正文 返回 打印

勇为人先成就“海上蓝筹”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1-10  互联网

勇为人先成就“海上蓝筹” ——辽宁大连獐子岛渔业不断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吕明宜于险峰张仁军

  2010年以来,关于辽宁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好消息接踵而来,获得“中国海洋食品行业冠军品牌奖”、“2010年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年度钻石奖”等奖项,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辽宁省海珍品唯一指定品牌,虾夷扇贝成为中国第一个碳标识认证食品,新品种“海大金贝”、“獐子岛红”开始规模增殖。

  这年的5月,獐子岛渔业获得“中国证券市场20年20家最受投资者喜爱上市公司”和“2010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百佳”两项殊荣。獐子岛渔业从一个蛰居海岛的乡镇企业成功上市,到成为颇具实力的绩优股——“海上蓝筹”。

  獐子岛渔业董事长吴厚刚说,獐子岛渔业继承了老一辈獐子岛人“敢立潮头,勇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在实践中先后提出“獐子岛模式”、“耕海万顷、养海万年”生态养殖模式、“五合一”模式等,这些带有强烈獐子岛特色的企业模式和理念不仅自成一体,而且对獐子岛渔业发展、龙头地位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至2010年三季度末,公司已经达到了2009年全年的收入水平,净利润同比增长136%。

  创新体制:带领更多的渔民走生态养殖之路

  獐子岛渔业创造了“集约化+股份制”的海洋资源开发模式,被称为“獐子岛模式”,其活力在于体制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即用“股份制”打破了渔业“大锅饭”,用集约化改变了小生产的自然海洋经济形态。这对海洋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合理化解风险、保护海洋环境、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发起的“五合一”渔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充分整合了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养殖渔户等社会资源,为增加渔民收入,解决“三渔”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区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实现了国家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反哺渔业、渔村和渔民。

  如今随着形势的发展,獐子岛渔业又对“五合一”模式进行了创新,成立了沿岸采捕、自然采苗、苗种育成、产品收购等多种组合,将獐子岛渔业的生态养殖理念传给更多的渔民,用更多的订单生产让他们稳定致富。

  大长山岛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王述海对记者说:“獐子岛渔业虾夷扇贝苗种组合成立后,公司组合管理部门积极组织培训,规范业户生产,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养殖业户存在的困难,深入一线引导规范生产。苗种组合为养殖业户带来了实惠,有力地推动了我镇的水产养殖业逐步走上生态养殖发展之路。”

  2010年7月8日,獐子岛渔业投资成立大连长山群岛旅游有限公司,推出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渔家游、海钓游和生态游三大产品。作为中国渔业的领军者,獐子岛渔业投资将使稀缺的海岛资源、1500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和生态优势,促进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长山群岛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切实得到保护和永续利用。

  2010年11月25日,“沃尔玛獐子岛海产品农超对接基地”的牌子立在了獐子岛上,这是沃尔玛在中国的第一个海产品基地。獐子岛渔业海产品对接基地面积达100万亩,可以带动渔民和海产品养殖户逾2万人。今后,獐子岛渔业的海产将进入沃尔玛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终端销售网络,这是獐子岛渔业“市场+资源”战略的成功实践。

  创新科技:推动生态渔业发展

  去年11月底,记者来到獐子岛的纯净海域育种区,见到了由獐子岛渔业培育的独有的新品种“獐子岛红”扇贝,獐子岛研发中心的文明介绍说:“这个品种的抗逆性比较强,从外观上就能将獐子岛扇贝区分开来,今年已开始规模性试播,过两年将上市。”

  另一个新品种“海大金贝”也很特殊,这是由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在獐子岛无意间发现的,后来从40万只扇贝中挑出260只做种群,最终培育成功。

  “海大金贝”与普通虾夷扇贝相比,平均增产20%至30%,平均成活率提高25%以上,为日韩等国际市场看好。目前已在辽宁、山东推广养殖2万余亩,深受养殖户欢迎,产业推广前景广阔。

  上世纪80年代末,一颗扇贝种子的引进,使一个黄海深处的渔业企业迅速成长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引发了中国水产养殖新革命,为日后建立“海底银行”奠定了基础。如今引进的品种通过培育已经成为自有品种,海大金贝通过国家水产良种审定,成为产学研模式下首个水产新品种,獐子岛渔业旗下拥有了以海大金贝、蓬莱红、海洋红、大西洋深水扇贝为代表的一大批良种。獐子岛渔业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并成为水产行业第一个国家创新型企业。

  獐子岛渔业起步于科技创新,发展于科技创新,受益于科技创新。这些科研力量为獐子岛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种质保障、技术保障、安全保障,为獐子岛可持续发展不断补充强大后劲。如中科院海洋环境监测重大专项——北黄海海洋环境监测平台建设项目在獐子岛海域建成并投入运行,为超1500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生态、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在科研中獐子岛渔业舍得投入。2010年4月,獐子岛渔业董事长吴厚刚获得大连市“科技创新企业家”大奖,吴厚刚将5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设立“獐子岛科技奖励基金”。獐子岛渔业还投入2000万元,设立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獐子岛渔业科技进步奖励基金、中国海洋大学·獐子岛渔业教育基金。

  为呵护蓝色海洋的生态环境,2004年獐子岛渔业与大连海洋大学合作,进行海洋公益性科研项目研究,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海洋牧场,利用物理与生物的方法与技术,设置人工鱼礁、人工藻礁,对刺参、海胆、皱纹盘鲍、扇贝等海珍品的栖息环境进行修复与优化。今年要投放人工渔礁10000个,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獐子岛渔业开发海域能力已由几年前的30米等深线拓展到现在的50米,虾夷扇贝亩产由过去的8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50公斤。2009投放价值2.5亿元的苗种近36亿枚,实播海域面积达65万亩,今年将播苗120万亩、近60亿枚,依靠生态、依靠科学、依靠环境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生态海洋牧场。

  创新人力:营造和谐文化

  “敢立潮头,勇为人先”是獐子岛渔业的企业精神,人力才是企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第一要素。在獐子岛渔业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上,不乏创新人物,从上世纪50年代将小型裤裆网改造成为大型裤裆网的西獐子村船长王世义,到60年代实行科学生产,大胆开发新渔场,不断改革网具渔法的打鱼“土专家”初仁道,至7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勤俭节约运动,从而创造了“一滴油精神”的邵本松……,正是这些一批又一批先驱者的艰苦努力,开辟出了一条獐子岛渔业走出海岛的创新之路。

  如何让人力更具创新性?獐子岛渔业从创新生产工具、减轻劳动负担、改善工作环境等入手,培养员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企业投入100多万元与大连海洋大学合作,制造出机械播苗机。獐子岛渔业养殖分公司捕捞船队队长王明友告诉记者,以前到了播苗季节,一船上千吨的扇贝苗,全靠人工一箱一箱从舱底搬出来再撒向大海。一船就需要40名工人,现在有了机械播苗机,只用15人就可以了,而且还比以前省力。

  獐子岛渔业文化的核心是“责任、合作、执行、感恩”,关心和尊重员工的利益。从设立员工节就能体现出来,2010年9月28日是大连獐子岛渔业成功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并创造出两市最高股价的一周年纪念日,獐子岛渔业几经审慎研究,决定将这一天定为獐子岛渔业员工节,并将1月5日定为团队日、将7月5日定为客户日,旨在以节日的形式来凝聚力量,进而作为一种对獐子岛渔业半个多世纪栉风沐雨的几代员工,前赴后继、奋力拼搏的鞠躬深谢;对肩挑人扛“獐子岛”产品走向全国市场,一路不辞辛苦的亲盟客户的诚挚表达。

  新一代獐子岛人继续扛起创新大旗,獐子岛渔业荣登“2009中国年度创新榜”就是明证,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是对企业文化和谐发展的认可。展望未来,獐子岛渔业,一个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生态海洋牧场,将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http://farm.00-net.com/news/6/2011-01-10/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