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药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农资行业亦闻风而动,不少农药企业开始试水电商业务。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发展趋势是必须的,但这要建立在对“互联网+农药”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盲目跟风。
“互联网+农药”并不等于网上卖农药。因为农药是物技结合、关乎食品安全的特殊商品,技术服务甚至比产品更重要。传统的农药厂商仅通过网络销售平台,直接面对“过低的经销门槛、高度分散的种植市场、专业细化的产品结构、复杂多样的病虫草害”这样的农药市场现实很可能力不从心。
雷军说过,互联网不是技术,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方法论。“互联网+农药”的落地生根需要着眼于行业顽疾,实现观念的突破、方法论的改进。
赊销是农资经销商最头疼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缺少流动资金,而传统金融体系对大多数农民提供不了充分的融资服务。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农药的微利销售是走不远的,必须明白“互联网+农药”的本质在于提升服务,而不只是产品销售,农药产品只是服务的部分载体。要通过建立体验中心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提供包括植保、金融信贷、农产品销售等综合服务实现盈利。
农药的不科学使用是农民的无奈选择。当前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人力、财力不足,难以为千家万户提供手把手的技术指导,这造成农药经销商成为“用药专家”这一怪象。而农药经销商对病虫害防治认识不够专业,给农户推荐的农药类型和用药时机并不一定科学,这自然造成了农民的用药问题。“互联网+农药”可以建立常见病虫草害的防治档案,提供在线农药医生服务,真正实现专家与农民的实时互动交流,才有可能防止农药滥用。
农药滥用造成了食品安全隐忧。现在人们对农药有恐惧心理,稍有谣言就会风声鹤唳,比如草莓的乙草胺事件。这是因为我们缺少农产品生产的可追溯体系,农药企业小、散、乱、多。“互联网+农药”的实时监控可以实现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的全程可追溯,农产品生产可以精准监控到户、到大棚,进而防止单一事件造成地区性农产品滞销。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形成“寡头农药植保服务商”,政府不再陷入监管对象的“汪洋大海”之中,从而实现充分监管,比如美国农药使用主要由五大农业服务商提供。
作为最传统的产业,农业被互联网改造的潜力最大。有专家预测,未来5~10年中国农业通过互联网会实现升级重组,整个农资市场将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社区化转型。通过各种互联网终端设备为农业种植户提供从种到收、科学施肥、精准施药、农产品销售、信贷保险等全链条服务,建设农户互动社区,才是未来的出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5/2015-6-4/207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