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苗木覆盖率
加强热作种质资源圃和种质资源库建设,强化热作野生种、近缘种、濒危稀有种等的调查、收集、保存和分析评价,切实提高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和消化吸收力度,加快培育适合我国自然条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作新品种。推进热作新品种区域性试种工作,增强良种选育和开发能力,确定品种和适宜种植区域。加强热作良种扩繁能力建设,建设大型良种繁育基地,保障生产需求。
(二)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热作产业基础研究,重点推进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领域的联合攻关研究。推进栽培、产后加工、保鲜、病虫害防控等技术的研发与集成。继续深化热作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健全省、市(县)、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垦区的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推广机制和方式,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民、企业等多元化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发挥热作科研、教学单位、协会、学会等在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以推广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为重点,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三)加强加工和物流体系建设,促进热作产业化发展
积极推广热带水果采后保鲜处理技术,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大力发展热作产品深加工,拓展热作产品的消费方式和产品功能,促进消费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完善市场交易、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电子结算网络等设施,加快产地专业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建立专业协会、产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销地办事处和直销窗口相配套的热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积极推行代理制、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促进产销衔接,提升产业效益。
(四)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热作产业信息化水平
完善热作产业信息统计与监测体系,强化热作产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发布工作。完善天然橡胶、热带水果、木薯等重点产品经济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健全热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做好热作生产资料及产品市场预警。整合信息资源,完善热作信息服务平台,创新信息服务方式,提高信息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广泛应用物联网、3G手机、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热作产业信息覆盖广度和深度。有效利用中国热带农业信息网及其他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宣传和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
(五)加强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确保热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热作行业标准、技术规程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热作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进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创建,大力推广热作标准化生产。加强热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热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强化质量安全检测监督,引导生产者增强和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高热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鼓励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六)加强灾害监测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进一步加强热作病虫害和灾害性天气监测网络建设,增设灾害监测网点,加强对主要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和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及时发布灾害预测、监测信息,提高组织和指导防范灾害的能力。积极发展灾害防控专业化服务组织,努力提高专业化防治和统防统治水平。加强防灾、抗灾、减灾技术研究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和完善灾害防御应急预案,提高对病虫害和台风、干旱、低温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防范能力。
(七)加强环境资源保护体系建设,提高热作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进口种子种苗检疫检验工作,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和病虫害入侵,提高热区生态环境安全水平。高效集约利用热区资源,优化热作产业结构和布局,依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立体热作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广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开展热作资源循环再利用,促进热作产业综合开发。完善热作生产投入品监控制度,加强生产性面源污染防治,建设生产环境污染监测预警系统。
(八)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体系建设,提高热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着力巩固和完善双边和多边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引导与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大对国外新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资金的引进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强对主要热作产品进口的预警监测,依法适时启动贸易救济措施,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出口创汇能力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以天然橡胶、木薯、油棕等为重点的境外生产、加工等领域的合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4/2011-09-26/10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