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无地民工面临出路困境 网民呼吁打破城乡分割制度


 无地民工面临出路困境 网民呼吁尽快打破城乡分割制度


  人民网北京10月20日电 (游海滨 孙婷婷)据媒体报道,新生代农民工中已经出现一个特殊群体:“无地农民工”。如果这个群体在城市找不到工作,无论滞留城市还是回到农村,都可能面临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困境,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网民对此表示认同并指出,把农民工的问题彻底搞清楚,让农民工融入城市,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城市建设,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离不开政府、政策、农民工自身等多方面的配合。

  网民认为,城市农民工问题是涉及未来中国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之一。尽管现在农民工群体已经“更新换代”,农民工有了不同的价值观,但面临的依然是不完善的福利保障,依然是政策和情感歧视,依然是城乡差别。

  无地青年“农民”更容易成为失去人生方向而又无所适从的群体,危及社会稳定。

  无地民工进退两难,容易走上极端。有网民说,我问过很多年轻的农民工,他们说最难忍受的就是城里人看不起自己,还以对他们进行刁难和人格侮辱为乐。当忍耐到达极限后就难免用偷窃、群殴等极端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怨恨情绪。还有网民说,无地民工大部分是很小的时候随父母进城的,他们认为自己跟别人没什么两样,反而是家乡的一切都觉得陌生,然而长大后却只能在从事苦、脏、差、累的工作,一旦失业,极易“破罐子破摔”,变得自卑、不满、怨恨、仇视,进而采取极端的手段报复社会。

  无地民工的游民特征或加速行为的失范、失当。有网民说,现在贫富差距日渐增大,“炫富”者一个比一个吸引眼球,我们这些城里人都难免“仇富”,更别说农民工了。城里人想干点什么,毕竟熟人遍地,所有社会关系都在那摆着,而无地农民工就不同了,他们一方面摆脱了“老家”的束缚,另一方面又游离于“城市”管理之外,属于流动人口,两头都不靠,犯事儿拍拍屁股走人,谁也找不着。

  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城市应该许农民工一个未来。

  户籍制度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大障碍。有网民说,户籍制度使中国公民的相关权利因户口不同而分成了两个阵营。尽管“农民工”的工作身份是“工人”,但由于他们的户籍身份是“农民”,也只能被户籍将其与城镇同等工作身份者的权益割裂开来。只有取消畸形的户籍制度,才能抹平城乡“尊卑”的“台阶”。还有网民说,韩国作为曾经的以农业人口为主的社会,能成功地实现城市化转型,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把人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所有公民能自由选择职业,自由迁徙居住,公民的权利不会因为社会出身而有很大区别。

  完善社会保障,给农民工市民待遇。有网民说,许多农民工以城市为家,为城市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城市并没有给农民工归属感。归属感体现在哪里?一个稳定的居所,平等的医疗、教育以及社会保障。只有给予农村流动人群以基本的市民待遇,一个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和睦相处、社会和谐。还有网民说,现在城市已经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的情况下,必须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的合法权益。网民还说,农民工社保必须得建立起来,要多方案设计和比较,对不同的方案进行算账和比较,要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总以“有难度”为由一再伤害农民兄弟的心。

  建立健全司法救助体系,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有网民说,青年农民工是弱势群体,力量有限,他们对城市的不满与敌视,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在城市的权益过度受损而又投诉无门的现状有关。所以,政府应该帮助他们成立自己的权益保护组织,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还有网民说,城市政府应该坚决打击各种侵犯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加强有关对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使农民工在城市中不仅有生存的空间,更有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青年农民工与市民的摩擦与矛盾。

  加强媒体的正面引导,消除社会的误解和偏见。有网民说,应该借助大众媒介,加强舆论引导,改变大家对农民工的误解和歧视,主动加强同农民工的感情交流与沟通、建立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承接平台,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接纳农民工的良好氛围,消除农民工的自卑和不满。县乡镇始终是“城市打工者”的故乡,政府应该主动为他们开辟后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群体 伤害 建立健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