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地民工面临出路困境 网民呼吁尽快打破城乡分割制度
人民网北京10月20日电 (游海滨 孙婷婷)据媒体报道,新生代农民工中已经出现一个特殊群体:“无地农民工”。如果这个群体在城市找不到工作,无论滞留城市还是回到农村,都可能面临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困境,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网民对此表示认同并指出,把农民工的问题彻底搞清楚,让农民工融入城市,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城市建设,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离不开政府、政策、农民工自身等多方面的配合。
网民认为,城市农民工问题是涉及未来中国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之一。尽管现在农民工群体已经“更新换代”,农民工有了不同的价值观,但面临的依然是不完善的福利保障,依然是政策和情感歧视,依然是城乡差别。
无地青年“农民”更容易成为失去人生方向而又无所适从的群体,危及社会稳定。
无地民工进退两难,容易走上极端。有网民说,我问过很多年轻的农民工,他们说最难忍受的就是城里人看不起自己,还以对他们进行刁难和人格侮辱为乐。当忍耐到达极限后就难免用偷窃、群殴等极端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怨恨情绪。还有网民说,无地民工大部分是很小的时候随父母进城的,他们认为自己跟别人没什么两样,反而是家乡的一切都觉得陌生,然而长大后却只能在从事苦、脏、差、累的工作,一旦失业,极易“破罐子破摔”,变得自卑、不满、怨恨、仇视,进而采取极端的手段报复社会。
无地民工的游民特征或加速行为的失范、失当。有网民说,现在贫富差距日渐增大,“炫富”者一个比一个吸引眼球,我们这些城里人都难免“仇富”,更别说农民工了。城里人想干点什么,毕竟熟人遍地,所有社会关系都在那摆着,而无地农民工就不同了,他们一方面摆脱了“老家”的束缚,另一方面又游离于“城市”管理之外,属于流动人口,两头都不靠,犯事儿拍拍屁股走人,谁也找不着。
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城市应该许农民工一个未来。
户籍制度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大障碍。有网民说,户籍制度使中国公民的相关权利因户口不同而分成了两个阵营。尽管“农民工”的工作身份是“工人”,但由于他们的户籍身份是“农民”,也只能被户籍将其与城镇同等工作身份者的权益割裂开来。只有取消畸形的户籍制度,才能抹平城乡“尊卑”的“台阶”。还有网民说,韩国作为曾经的以农业人口为主的社会,能成功地实现城市化转型,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把人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所有公民能自由选择职业,自由迁徙居住,公民的权利不会因为社会出身而有很大区别。
完善社会保障,给农民工市民待遇。有网民说,许多农民工以城市为家,为城市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城市并没有给农民工归属感。归属感体现在哪里?一个稳定的居所,平等的医疗、教育以及社会保障。只有给予农村流动人群以基本的市民待遇,一个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和睦相处、社会和谐。还有网民说,现在城市已经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的情况下,必须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的合法权益。网民还说,农民工社保必须得建立起来,要多方案设计和比较,对不同的方案进行算账和比较,要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总以“有难度”为由一再伤害农民兄弟的心。
建立健全司法救助体系,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有网民说,青年农民工是弱势群体,力量有限,他们对城市的不满与敌视,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在城市的权益过度受损而又投诉无门的现状有关。所以,政府应该帮助他们成立自己的权益保护组织,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还有网民说,城市政府应该坚决打击各种侵犯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加强有关对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使农民工在城市中不仅有生存的空间,更有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青年农民工与市民的摩擦与矛盾。
加强媒体的正面引导,消除社会的误解和偏见。有网民说,应该借助大众媒介,加强舆论引导,改变大家对农民工的误解和歧视,主动加强同农民工的感情交流与沟通、建立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承接平台,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接纳农民工的良好氛围,消除农民工的自卑和不满。县乡镇始终是“城市打工者”的故乡,政府应该主动为他们开辟后路。
政府筑好巢,无地农民工才会积极返乡。有网民说,县乡政府重点抓中心村镇建设和乡村企业,加速返乡农民的本土居民化,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出路问题铺平道路。还有网民说,政府应该鼓励、支持和帮助“凤凰”农民工们有巢可还,为其在家乡创业筑好巢,更要为那些既非“孔雀”也非“凤凰”,连四时八节、庄稼茬口都不懂的新生代农民工们有计划、有步骤地补上种地这一课。
慎重实施土地流转,保障农民基本生存和养老。有网民说,在农村,如果家里有两个人没有承包地,很难依靠土地来养活全家。所以如果农民工返乡后,暂时就业无门,而土地已经流转又无地可种,将使其家庭失去基本生活来源,不管留在农村还是返城,都将引发严重问题。还有网民说,长期稳定地拥有可维持基本口粮的土地,是保证城市和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推动土地流转不能忽略了农民工及其家人在城市没有基本社保和居住条件这一现实。
进城并不是唯一选择,农民工们应该转变观念,变“进城找老板”为“回乡当老板”,变“城里谋发展”为“农村亦舞台”。
不会务农不应成为拒绝农村的理由。有网民说,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拿“不会务农”说事,说白了是不想吃苦。回到农村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务农,办乡镇企业不也是一条返乡的就业途径吗?发家致富才是目的。
留乡创业也能实现人生价值。有网民说,上世纪50年代喊要建设村,是有地有人没有钱;新千年重提建设村,则千万不能有地有钱而没有人。新一代农民工年富力强、见多识广,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都比父辈要高,这些“农村精英”如果能积极地参与村建设,带领当地农民发展规模性农业产业,成为家乡致富带头人,那么我国农村的局面必将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