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诗乡”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柳街镇七里村和金龙村,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诗歌之乡、中国田园诗歌小镇,也是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六个分会场之一和四川省首届庆丰收活动的主会场。
近年来,“七里诗乡”因山,因水,因树,因道,更因为诗歌而闻名八方。可谁能想到,这里却也曾是凋敝破败的模样。乡村文化如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七里诗乡”通过一首诗歌、一把扫把、一条绿道,把农耕文明的基因解析运用到乡村振兴实践中,以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理念,对乡土元素、传统文化、地方特色进行深入挖掘,书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在成都平原的生动实践。
一首诗歌,让老“薅秧歌”有了“新舞台”
七里人的血液中都流淌着诗歌的元素。据当地史料记载,800多年前,诗人陆游来到柳街镇布金寺,写下了《夜宿布金寺》一诗,点燃了当地农民诗情的火种。300多年前,发源于柳街镇的“薅秧歌”吟为诗、唱为歌,信手拈来、现编现唱、老少咸宜、口口相传、代代相授。
2003年,邱岗、程光林、周兴强等人发起成立了“柳风农民诗社”,如今已有320多名会员,这为“七里诗乡”项目找到了文化的支点。迄今为止,柳街镇的农民已创作了民歌、新体诗、传统诗词、散文、儿歌3万多首(篇),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作品3000多首(篇)。
为了发挥农民诗社、非遗项目“柳街薅秧歌”等的影响力,“七里诗乡”先后吸引舒婷、杨牧等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成为“新村民”。在借助名人“号召力”的同时,自2015年起每年举办的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节,又为弘扬曲水流觞的原乡文化增分不少。
以田园诗歌文化为魂,柳街镇对乡村生态旅游点位实施诗歌文化氛围打造,推出了一批“高颜值”“天府味”“国际范”的精品林盘院落,提升了“七里诗乡”乡村生态旅游品质,带动当地跃升为在成都具有较大影响的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乡村旅游新晋网红打卡之地。
同时,“七里诗乡”探索多元参与的“合作社+”模式,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稳定、长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率先成立“七里诗乡”乡村旅游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合作社+返乡创业人才”“合作社+社会资金”的模式,对区域内的特色民宿、书吧茶室、特色旅游商品、无公害农产品等进行规范化运营。盈利按农户资源资产和社会资金投入比例进行分配,农户以保底分红的形式进行创收。2018年,“七里诗乡”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450万元。
一个扫把,让川西林盘“旧貌换新颜”
川西林盘,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在这里,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如今,漫步“七里诗乡”,可以看到老林盘散居院落的面貌焕然一新,清新宜人的村庄、整洁美观的路面、郁郁葱葱的林带,幽美的乡村环境让人倍感舒适。
“室内美如画、室外脏乱差”的昔日窘境变成了“室内室外相映成画”的崭新风貌。曾经的“七里诗乡”,与所有传统农业村落一样,散居院落区域内的村民房屋破旧,院落环境管理滞后,林盘杂草丛生,庭院杂物堆放无序,路边沟边垃圾遍地,塑料农膜随风飞扬。
“七里诗乡”就从老林盘院落环境整治入手,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实施“扫把革命”,“扫”出一个个干净、整洁的林盘院落,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推进“扫把革命”过程中,“七里诗乡”坚持“大家的事大家办”,在整合村公资金和农村垃圾治理、土地整理、林盘保护、面源污染防治、改水改厕等补助资金的基础上,组织村民每人每年交20元,设立院落整治工作资金池,用于公共保洁人员工资发放、院落评优和文明户奖励以及基础设施完善。
在“七里诗乡”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柳街镇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家园自己管”的长效机制。柳街镇以“七里诗乡”为核,将364个林盘院落划分为99个自治院落,再以院落为单位,构建了“一组三会”治理架构“一组”:院落党小组;“三会”:院落议事会、院落管委会、院落监事会,实施“三抓三促”工作法(抓院落扫洁促环境洁美,抓问题扫除促矛盾化解,抓风气扫清促心齐气顺),形成问题收集化解、网络化管理服务、利益联结、生态保护4大治理机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10-15/20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