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中国:实现从受援国到援助国的巨变


  

  

  

  

  屈四喜(右二)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对索马里紧急粮援启动仪式。资料图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义援助机构,除提供人道主义粮食援助以外,还兼顾发展援助。1979年,粮食计划署正式开启与中国的合作,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联合国机构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中国曾是粮食计划署援助的最大受援国。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逐渐从一个接受援助的国家转变为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国家。40年弹指一挥间,从受援国到援助国,中国在世界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改变。

  在“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国际消除贫困日”(10月17日)到来前夕,记者对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中国与粮食计划署合作的历史变迁,以及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屈四喜曾在中国农业系统工作30余年,自任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以来,更是见证了粮食计划署与中国合作的深化与变化。

  

  跨越三大阶段 实现中国角色转变

  “从1979年到2005年,粮食计划署与中国的合作方式主要是给中国提供援助。”屈四喜告诉记者。

  “粮食计划署最早在南方与中国政府一起安置返乡华侨,参与建设华侨农场;后来配合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帮助中国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如乳品业、水产业和三北防护林。”屈四喜说,这类项目多数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在缺粮贫困地区搞劳动积累,建设内容包括坡改梯、旱改水、修农村道路、修水渠和水库、栽树、打水井、挖水窖,涉及土方工程。完成定额工作量后每人每天发放3.25公斤粮食,工具、材料、运输等费用由中国政府作为配套投入。项目改善了当时中国农村非常需要的基础设施,对项目区的脱贫和解决温饱问题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同时带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为日后中国与其他伙伴的合作提供借鉴典范。

  “许多项目至今还在持续发挥作用。粮食计划署在中国的项目,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工程质量的角度来讲都是全球典范,曾经有很多国外考察团到中国来考察学习。”屈四喜说。

  从1979年到2005年,粮食计划署共在中国实施了70个无偿援助项目,提供资金逾10亿美元,惠及3000多万人。期间包括1998年长江流域暴发特大洪灾时,粮食计划署向中国提供8000万美元的无偿援助,用于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的灾后重建。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脱贫进程的加快,粮食计划署于2005年底正式结束了在华援助项目。从2005年底到2016年初,粮食计划署与中国的合作处于平稳过渡期,驻华办公室仅负责保持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由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粮食计划署需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更加需要援助的国家和地区。”屈四喜说。

  进入新时期,国际形势和秩序发生新的变化,粮食计划署与中国的合作进入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2016年3月,粮食计划署与中国政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旨在加强合作、终结全球饥饿。基于该备忘录,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制定了2017-2021年国别战略计划。屈四喜说:“我们认为,中国已然从过去的一个主要受援大国,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提供对外援助的国家。双方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加强合作,帮助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提高自身粮食安全水平、改善营养。”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曾评价,新的五年国别战略计划是中国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的新起点,这不仅有利于帮助中国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弱势人群改善营养水平,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和饥饿也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瞄准国际形势 推进深度合作

  自双方开启深化合作后,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已扩充到20多人,与中国的合作内容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首先,粮食计划署加大在中国的筹资力度。“随着中国的发展,从个人、企业到政府,都积累了一定的财力,目前中国在粮食计划署政府捐赠平台上捐赠资金的排名大概在二十五位左右,希望中国能进一步支持我们。”屈四喜说,与许多联合国机构依靠会费的形式不同,粮食计划署的主要资源来自各成员国自愿认捐。现在粮食计划署主要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这三大渠道募集资源,政府依然是主要渠道。随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高,许多中国企业主动寻求与粮食计划署合作,今年在中国实施的四个项目,资金全部来自企业捐款和众筹。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马铃薯 办公室 猕猴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