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广东:强农富民“粤”马向前


  深圳,前海。

  珠江口依旧烟波浩渺。只不过,70年前,这里往来穿梭的更多是木制渔船;70年后,响彻水面的则是远洋货轮的浑厚汽笛声。70年前的深圳,还是一个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村庄;而今,这里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

  同样在深圳,2019年8月,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被“搬”到了网上。点开虚拟展馆,AI讲解员的声音便会传来:“改革开放前,广东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份。”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是广东实现历史巨变的起点。时至今日,现代农业依然是广东经济体系强基固本的重要板块,沐浴着乡村振兴的阳光,为深度融入到广东创新、改革、开放的发展大格局中贡献着力量。

  

  创新提升发展质量

  每天早晨,深圳大丰收公司创始合伙人谭泽鑫都会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站一站。虽然看不到万顷农田,但只要打开手机上的“天天学农”APP,看到学员们在每一门课程后一句句学有所成的留言,清新的田野气息便“扑面而来”。作为一名留学海外的“80后”,他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选择到深圳创业。不一样的是,他选择了农业知识付费这一冷门领域作为“处女地”。

  这也是“深圳奇迹”的另一个侧面:很难想象,在这个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里,还藏着不少实力雄厚的涉农企业。深圳大疆公司,进军国内植保无人机市场短短几年,便取得了累计作业面积1亿亩、全新旗舰机型T16喷洒效率高达每小时150亩的成就。而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B2B垂直电商平台,深圳市中农网有限公司致力于将成熟的平台模式和供应链管理经验与农业产业深度嫁接,打造新型农业生态圈。将现代农业与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现代金融实现耦合接榫,进而释放出独特的农业先进生产力,是深圳农企的共同基因。

  创新,犹如一个强劲的引擎,被深深嵌入到广东农业农村70年的发展轨迹中。刚刚离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既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推动者。1949年,广东稻谷平均亩产量只有180斤,加之台风偏多、水旱频仍,“靠天吃饭”的无奈成为不少农民难以摆脱的窘境。上世纪70年代,卢永根对水稻矮生性遗传传递规律进行了研究,为有效利用既有水稻矮源和人工创造新矮源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升水稻抗倒伏能力,助力产量提升。正是凭借着农业科技进步释放的巨大能量,而今广东稻谷平均亩产量已经逼近800斤大关。2016年,在广东兴宁,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领衔团队的项目试验田里,更是诞生了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的世界纪录,并将一套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种植的现代农耕模式“栽种”在了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2018年,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7%,多年稳居全国第二。高地隆起,广东依靠的,除了雄厚的农业科研实力,更有通过激发市场活力疏通从实验室到田头成果转化渠道的不懈努力。

  以往是科研出货、市场接受,现在是市场点单、科研定制。正是在这样的变化面前,广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时而生。这个还没满周岁的机构,扮演的不仅是农科项目落地“二传手”的角色,其更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加入产权交易、风险投资、信息经济等市场“味精”,让现代农业背景下的产学研结合“大菜”更具色香味、更有吸引力。“我们和广州交易所集团共建广州农村产权交易所,定期举行农业专题成果拍卖交易会,再注入政策、精准扶持、催化升级。”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刘玉涛表示,中心将聚集100家科研平台,孵化1000家企业,带动若干个千亿元级别的产业集群。

  

  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一个“新”字之于广东农业,不仅在于科技,更在于体制,在于经营模式和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

  在雷州市北和镇潭葛村,“广东包产到户第一村”的石碑赫然在目。虽然没有安徽小岗村那么有名,潭葛村也是广东农民敢闯敢试的生动写照。“敢为人先大志向,包产先行奔富康。”《潭葛村之歌》里的这两句话,至今铿锵有力。1977年,潭葛村率先实行联产到户,并于第二年全面推行“定地段、定产量、定工分、超产奖励”的“三定一奖”方案,当年便比上年增产174%,人均分配现金增加1.7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温氏 水稻 荔枝 稻谷
下一篇 :标题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