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太行山下果蔬香


  

  

  

  

  尚向军与妻子在摘西红柿。资料图

  

  

  

  

  在劳动间隙,下庄村的妇女们等待上门收购的客商。资料图

  7月30日,大雨过后的山西省左权县芹泉镇下庄村艳阳高照,热气袭人。种植户邓旭兵和妻子正在自家的大棚里采摘成熟的西红柿,王荣东也请来了帮工的乡亲准备进棚,村支书尚向军正在自家大棚旁边的田头市场招呼着前来收货的石家庄客商。

  一颗西红柿改变了下庄村。贫困户邓旭兵和妻子再也不用远走内蒙古,在炭火的砖窑里挣苦钱了,现在足不出村就可以脱贫致富。刚刚做完手术的贫困户王荣东尽管还不能下地,但还是积极参与了村里给贫困户举办的福利活动——抓阄决定谁有偿种植村集体机动地里的西红柿大棚,她觉得自己的运气应该抓到两个大棚,结果只抓了一个1.7亩的大棚,这让她有点失落,毕竟,多一个大棚就多一笔不菲的收入。

  近年来,在晋中,一颗西红柿,一棵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演绎出一个又一个太行山农民物质、精神双脱贫的生动故事。

  

  一个新发现,老产业结出新果实

  晋中市农业在山西以园艺产业见长,被称为山西园艺之都。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其毗邻省城太原的市场优势,尤其近年来,随着晋中市人民政府驻地榆次区和太原的同城化发展趋势,这一比较优势更加突出;二是其夏季北菜南运主产区的地理优势。

  但是,形势也发生着变化。抛开蔬菜强省山东不说,周边宁夏、内蒙、河北都在大面积发展蔬菜产业,晋中市的蔬菜在省内、省外两个市场滞销的事情也频频发生。

  如何立足比较优势,重拾老产业结出新果实,成为晋中市蔬菜产业扶贫面临的一个课题。

  “农民的探索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晋中市蔬菜中心主任曹建明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蔬菜产业向山区转移的趋势很明显,茄果类蔬菜在南方和平川地区高温季节不授粉、坐果难,太行山区的海拔能克服这一不利的自然因素,实现蔬菜错峰上市,夏季北菜南运的晋中优势在山区更加凸显。”

  山区的这一比较优势被重新发现后,榆次等传统蔬菜大区有着成熟的技术模式和技术人才也可为山区县建立脱贫产业的有力支撑。

  “所以,我们统筹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实施了蔬菜产业的转移升级计划,提出‘三红一绿九名品’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西红柿、西瓜、红辣椒、甘蓝的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种植,同时着力长凝大蒜、平遥长山药等9个地方名品的品牌化,来助力脱贫攻坚。”曹建明说。

  在这一规划下,晋中市各个贫困县加大了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如左权县对新建规模不少于20亩的蔬菜塑料大棚每亩补助1万元,对产业规模建设带动不少于5户贫困户的新建冷链物流每平方米补助600元。如,榆社县对新发展大棚的规模化主体,政府分级给予水、电、路配套补助30万元到40万元不等。

  昔阳县还有保险方面的扶持政策,政府按床式栽培1元/㎡、袋式栽培0.1元/袋、原木棒式栽培0.1元/根的标准为规模化种植户购买种植保险。

  

  一颗西红柿,集中连片形成产业带

  “我们村有500户,贫困户就300多户,贫困发生率超过了70%,当年还引起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关注,派人来了解情况,看到这山这水,也说贫困发生率这么高符合实际。”尚向军说。

  “每年吧,光我知道的,大巴车就有20辆,拉着周围村子的村民到内蒙古去烧砖窑,男人就在炭火的高温里进出装胚、出砖,女人们就在窑外开个机车什么的,一年劳动几个月,男人挣个三四万、女人挣个两三万。抛了外面的吃喝等开销,落不下几个现钱。”返乡回来的下庄村村民邓旭兵回忆到。

  “我家情况特殊,三个孩子要上学,离不开人,我在地里干活,孩子他爹开辆三轮车在周围找活干,挣不了几个钱,就成了贫困户。”村民王荣东说。

  “全村的人均收入也就2000元多一点,能出去的也因为文化浅,只能卖苦力,出不去的就在家打个麻将、晒个太阳。”尚向军说。

  2016年,左权县在芹泉镇大力发展设施西红柿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改变了邓旭兵、王荣东等贫困户的命运,也给尚向军带来了无限憧憬。

  “一开始,乡亲们将信将疑,我们这些村干部就带头,各自出6500元,剩下的政府补贴,比起人家先行先试的小南庄村来,我们沾了大光了。”尚向军回忆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大棚 品种 设施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