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认为,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是体系的一个亮点,实现了方向、队伍、经费“三个稳定”,这符合农业科研规律。
柑橘体系首席科学家邓秀新院士说:“农业很多成果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完成。以往我国农业科研按项目形式管理,3-5年一个项目周期,而很多产业育种周期很长,甚至十几年到几十年。如今经费稳定了,科研人员就可以专心根据产业需求进行研究,不必再换着名头去申请项目。”
在中央财政长期稳定支持下,体系中每个岗位科学家每年有70万元、每个试验站站长有50万元基本研发费保障。这个额度可以让科研人员在不申请其他项目的情况下专心把科研做下去。稳定了投入就稳定了研究队伍,从而也稳定了科研大方向。
稳定支持之后,体系要求专家们围绕产业确定研究课题,着力化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课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考核机制也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首要标准,从“论文导向”转变为“产业导向”。
西甜瓜首席科学家许勇说:“现在农民需求就是我们的科研方向,瓜农有什么产业难题,会迅速反馈到体系,体系就会梳理和凝练出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作为重点研发任务。”西甜瓜体系集成熟化的“瓜菜轮作换茬”“配方肥施用”“瓜稻水旱轮作”等新技术,深受农民欢迎。
体系打通了新知识、新产品、新成果快速应用到生产一线的通道。葡萄体系首席科学家段长青介绍,体系培育的“春光”“宝光”等品种,早熟、优质、丰产,经济效益显著,在河北、山东、天津等15个省市栽培,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产业之一。
对于小品类、小产业来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更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须珍坦言,体系成立之前,全国专门从事食用豆研究的技术人员不到30人,科研经费更加紧缺,可以说举步维艰,而现在整个产业每年有200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从事食用豆研究的专家也增加到了200多人。“体系为产业注入了活力,为科研人员带来了动力,全体系人员就像站在起跑线上的长跑运动员一样干劲十足,领命待发!”
体系支持了谷子、糜子、燕麦、荞麦、大麦、青稞、芝麻、胡麻、向日葵、蚕桑、甜菜、食用豆、麻类、兔、蜂等具有传统优势的小作物、小动物品种,稳住了研究队伍,保护了品种资源,使研发工作迅速得到恢复、保持、发展和提升,有力推动和壮大了我国特色小产业发展,在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产业扶贫和农民增收中,支撑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谷子糜子体系研发的高效生产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提高农户综合生产能力20倍以上,带动涌现出一大批千亩、万亩规模化生产的谷子新型经营主体。燕麦荞麦体系筛选的耐盐碱燕麦品种,每公顷能生产1.5吨籽实和2-3吨优质饲草,土壤脱盐率达到23.7%,实现了“产粮产草增效益,减盐减投益生态”的多重收益,被农民誉为“摇钱树”。
服务产业,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蒙阴县卧虎山家庭农场的任庆梅最近特别忙,她家果园里生产的油蟠桃线上线下销售正旺。
任庆梅种植的油蟠桃正是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力荣培育的桃品种之一。王力荣告诉记者,他们形成适应不同产区、各具特色、可复制的桃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模式,全力支撑桃产业发展。如品种调整优化技术,突破了大果高糖蟠桃和油蟠桃品种,丰富了桃品种果实类型。种苗保纯提质技术,应用SSR分子鉴定,提升苗木品种纯度;研制苗木生产技术规程,提高苗木等级质量;优化抗砧无性繁殖技术,解决桃园更新再植障碍问题。
在广沃的田野上,处处可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科专家扎根基层、服务农业的身影,形成跨部门、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解决产业重大问题的优势科技力量。
花生体系在河南正阳县开展花生产业全链条科技创新,在县域内实现了花生品种、栽培模式、产品开发等新技术的全覆盖,推动了正阳县花生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正阳县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花生生产大县,被誉为“中国花生之都”,“正阳花生”位居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九位。
柑橘体系联合福建各级农业科教单位,在漳州市平和县小溪镇积极选育推广蜜柚优良品种、先进栽培管理技术和水果无害化生产标准,打造琯溪蜜柚主导产业。目前,当地琯溪蜜柚种植面积达到6.2万亩、年产17万吨,成为群众致富的主要经济支柱,年外贸订单达到5万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8-16/201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