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聚“体系”之力 强农业“筋骨”


  盛夏时节,走进农产品市场,畜禽水产、蛋奶蔬果,应有尽有。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优质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品种丰富的背后,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有力科技支撑。

  2008年起,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全面启动了5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既囊括了水稻、玉米、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也涵盖了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但较少关注的食用豆、荔枝、水禽等特色农产品,既包含了谷子、糜子、茶叶、蚕桑等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也涉及了木薯、啤酒大麦、酿酒葡萄等新兴加工原料的农产品,统筹了现代农业的大小产业,兼顾了全国性和区域性产业,协调了国内优势产业与国际优势产业。50个现代农业产业,每一个产业都有一支服务国家目标的科技队伍,分布在产业的各个环节和各主产区,不断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打破藩篱,凝聚智慧形成农业科技合力

  现代农业要快速发展,必须要打通科技与产业之间的通道,必须要依靠科技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而科技资源分散、协同创新不够、产学研脱节、国家需求难以有效满足,是长期以来农业科研领域的深层次问题。也正因如此,农业科技需要一种全新的机制来满足多方诉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应时而生,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做好产学研结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体系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打破部门、区域界线,集聚全国科研力量,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等。每个体系都由业内顶级科学家担任首席科学家,并按照产业链条环节设置了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控、栽培与养殖等领域的岗位科学家,在主产区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来自全国800个中央和地方农业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的2600位农业科研人员,汇聚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科技攻关,建立了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一体化的创新链条。

  “以前同行是冤家,科研人员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很少共享种质资源,现在搞育种的拔尖人才都集中到体系中,针对行业共性问题协同攻关,劲往一处使。育种专家争相把材料送给别人,让对方进行异地鉴别和做亲本加以利用。岗位科学家与试验站对接,使专家的成果有了去处,试验站的技术有了来头,大家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提到体系带来的变化,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感触很深。

  在水稻体系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水稻育种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在产量、品质、抗性上均有提升。特别是水稻体系研发的“龙粳系列”品种,占黑龙江省水稻总面积的50%,彻底打破了日本品种“空育131”一品独大的局面。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农业农村部推介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一半以上是由体系研发的,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大豆体系培育的品种占全国大豆品种推广面积的50%以上。油菜体系选育的80多个具有双低、高油、高产、广适、早熟、抗逆、适宜机收等特性的新品种,全国示范推广面积超过3.6亿亩。柑橘体系将新品种培育、果园改造、病虫害防控等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彻底改变了我国柑橘产业传统生产方式,使我国柑橘供应期从原来的3个月延长到10个月,摆脱了市场对国外品种的依赖。

  在体系成立之前,蛋鸡品种80%以上依赖国外,经过蛋鸡体系在育种、繁殖和高效生产方面的技术攻关,使国产蛋鸡品种市场占有率从30%提高到50%以上,也摆脱了对进口品种的依赖。肉羊体系研发了“巴美肉羊”,突破了国内没有专用肉羊新品种的局面。

  经过12年的建设与发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优化了我国农业科研对产业支撑的资源结构,推进了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和转型升级,成为科技支撑现代农业产业的核心力量。

  

  稳定支持,以产业为导向加速成果应用

  竞争过度、稳定不足是我国传统科研投入方式的弊端之一。科研人员普遍反映有“恐慌感”和“不安全感”,就是因为科研经费没有稳定预期,担心“有了这顿没下顿”。为了不再让科技专家成为社会活动家和财务专家,忙于跑项目和交账,体系给予科技工作者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马铃薯 花生 蔬菜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 标题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